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66.13
  • 學位論文

1945年以前夏威夷華日族群關係-以華人報紙為中心

指導教授 : 王秀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以1945年(二戰結束)以前,夏威夷地區華日族群關係之研究為核心,首先論述夏威夷當地歷史發展,以及華日族群移民夏威夷之歷程,與兩族群在夏威夷各行業的發展狀況,建構華日族群移民夏威夷之背景與發展脈絡,並論述夏威夷政府對華日族群的態度,以及當地排華與排日風氣的形成及其影響;接著,本文將探討1937年中日戰爭以前華日族群的互動情形,由社會、經濟、文化三層面切入,並以此為本,對照二戰期間之變化;隨後,本文將透過1938年抵制日貨運動以及1941年珍珠港事件,審視二戰期間華人社群對於日本社群的觀感與互動狀況,並從中觀察族群自我認同之變化。 夏威夷地區因歷史發展的特殊性,使得當地的種族多元化,但就族群關係以及社會風氣而言,並非以往所認為的平等開放。事實上,夏威夷的政經權力與資源由白人掌握,華日族群關係也深受其影響,特別是在甘蔗園的勞動力交替中可以明顯觀察到此點。另一方面,華日族群在農漁商業的發展,並非全然競爭,也有攜手合作的事例,更有甚者,出現了跨越族群的區隔,以同業間的共同利益為考量的商業理念。此外,在抵制日貨運動之中,可以見到華日族群為免正面衝突,改以中介的「美籍」概念作為訴求,藉此將兩族群放入同一國家認同的框架之中,此即兩族群在地意識的展現。另一方面,由華人所創辦的報紙在珍珠港事件前後的態度之中,可以看到華人社群內部不同的立場,特別是由土生華人所創辦的英文報紙《檀報》的報導,與其他兩報不同,著重於現地的生活實情,並以公民身份與族群和諧的角度,對於日本移民問題提出思考,充份展現了在地意識的內涵。

參考文獻


張存武,《光緒卅一年中美工約風潮》(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Dyke Jon M.Van, “Indigenous Rights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Native Hawaiian People,” Taiwan International Law Quarterly, Vol.3, No.1, 2006.3,pp.162-167.
____,〈美國華文報紙處理廣東二辰丸案及抵制日貨運動支態度──以1908年舊金山《中西日報》的報導為中心〉,《輔仁歷史學報》,第25期,(臺北:輔仁大學歷史系,2010),頁43-79。
高信、張希哲編,《華僑史論集》(臺北;國防研究院印行,1963)
黃珍吾,《華僑與中國革命》(臺北:國防研究院,196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