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232
  • 學位論文

高科技的想像:新竹科學園區與地方發展

High-Tech Fantasies:Hsinchu Science-based Industrial Park and Local Development

指導教授 : 徐進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面對學界對於全球化的辯論,無論是強調競爭優勢源自全球網絡中外在的節點位置(Castells,1996)、或是內在的區域社會組織才是競爭優勢所在(Storper,1992、1997),均將全球尺度的組織等同於流動的,而在地尺度是僵固的,全球/在地、流動/僵固為二元對立的兩種組織與力量,這樣的邏輯因而忽略了現實中不同地理尺度中社經組織彼此的互動與張力。換言之,辯論的重點不應在於是全球的力量,或是在地的組織在過程中何者具有支配性,而是在於這兩者—代表著不同尺度的社會空間,彼此碰撞與拉扯的過程。可以說,不全然只是外在/全球力量的支配,不同的在地社會所因應出的不同的效果會進一步回饋到全球化的過程;若抽離了這個辯證的過程,則全球化的議題便失去現實的意義。本研究以全球/地方是相互辯證的過程--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作為分析的角度,透過「竹科與地方發展」這個議題,來探討不同社會地理空間與組織彼此衝撞、接軌/脫軌的過程,以及在過程中凸顯的不同時空與形式的社會矛盾與衝突。 此外,在台灣現實政策上,欲藉由各種「科技園區」以驅動地方發展的高科技想像稱的上是「方興未艾」,本研究即欲試圖透過新竹的例子,來檢視竹科與地方發展之間是否輕易地成為一個等式。更試圖透過此一檢視過程,進一步回應區域發展理論的成長極策略與全球地方化的理論,嘗試梳理存在於科技園區與地方發展間的高科技想像。我們分別針對竹科與地方經濟發展、地方社會分化、以及城市再發展等面向進行討論。 首先,透過對新竹地區產業再結構的過程以及經濟的重組現象,我們發現竹科展現了成長極策略中強勁的波及效應。然而,這些波及效應形塑出的地方經濟發展宣稱,包括增加就業機會與促進地方繁榮,則出現經濟效益不均等流動的事實。竹科增加的就業機會是建立在區域上、性別上與年齡上的區隔前提上;至於竹科促進地方繁榮則又不可忽視消費外流與租稅貢獻偏低且流動的現實。經濟效益的流動性與穿透力往往使得波及效應常發生在區域外,不必然與地理空間有緊密的關連,地理的鄰近性並不意味得以分享較強的經濟效益,但負面的效應必然發生在區域內。事實上,成長極波及效應的出現往往是透過國家將資源在空間上的集中來促成;在此層次上,科學園區政策是一「空間政策」,是國家基於成長極策略所展現的資源的空間上再分配的邏輯,而此種空間政策的邏輯將「空間」 等同於「社會」,忽略了不均等的社會結果,實乃成長極策略的謬誤。 其次,透過資本積累環境的危機來理解地方在資本流動的邏輯中的意義,我們發現地方以基礎設施與資源的供應,擔負著Harvey所謂的空間修補與附著的角色,因而必須承擔著這些生產性危機可能導致資本趨於流動的壓力,以及生活環境品質惡化的困境。此外,竹科鄰近社區的經驗則反映了其面臨的社會生活重組的矛盾與挑戰;許多衝擊黏著於地理空間,而利益卻循著既有社會的裂隙而流動,不均等分配的事實再次衝撞了既有的社會組織。進一步,藉由產業制度的設計所造成的產業排擠、人力資源分化與扭曲、乃至於社會階層的尖銳化等問題,以及蘊含著社會報酬不公平的事實,來反思台灣為扶植高科技產業所耗費的社會補貼。透過這些梳理工作我們發現,地方憑藉著基礎設施的投資與產業制度的優惠取得了資本於空間上的附著;然而,地方空間的僵固性仍無法避免資本趨於流動的現實,仍舊是被動地依附於資本的邏輯。換言之,竹科與地方社會的互動過程事實上反映的是全球/地方兩個不同空間尺度衝撞的過程,不僅存在著不同時空與形式的社會矛盾與衝突,亦加劇了在地社會組織不均等的現象,竹科與地方在這過程中呈現了極為不對等的關係。而翻轉此種關係便成為城市再發展迫切的課題。 儘管科學城的論述宣稱了城市再發展的企圖,卻無可避免地成為地方勾聯的對象,論述成為夾帶特定開發目的與利益的場域;然而,科學城論述同時也真實地承載了地方發展的想像,只是這些想像往往是更不均等的現實結果。因應著竹科與地方發展的困境與政經情勢的變革,城市再發展的需求更加殷切,聯電事件的爆發即適度地反映了這樣的社會脈絡。在象徵著global力量的竹科對新竹地方產業與經濟結構的影響力,以及對地方社會所造成的重組分化的衝擊下,聯電事件說明了在試圖翻轉global/local的不對等關係中,地方的動能逐漸趨於活絡,尤其是在環境稽核職權與城市計劃這兩大介面上。進而藉由這些介面,產生了新的互動張力,在地社會方足以回應全球化的力量,形塑出一個不斷辯證的回饋(feedback)關係。

參考文獻


新竹縣綜合發展計畫,1999,新竹縣政府
新竹科學城規劃報告,1987/8,新竹縣政府編印
何合發(1971)新竹地區工業地理之研究,文化學院地學研究所碩論
馬維揚(1996)科學園區人力資源問題之研討與對策,亞太管理評論,1(1):2-11
徐進鈺(1997)A Late-industrial District? Learning Network in the Hsinchu Science-based Indutrial Park, Taiwan,Dissertation,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rly

被引用紀錄


姚景純(2013)。不示弱的肝:工程師過勞死的實驗室起源〔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3.00612
洪靖(2009)。永續建築與適當科技:如何重塑使用者與現代社會〔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09.00751
張喬茵(2006)。新竹科學園區藝術空間建置之探討〔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8/YZU.2006.00268
林慧宜(2007)。「企業型大學」介入高科技地域發展的嶄新經驗: 以國立交通大學推動「臺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7.01298
黃琡勻(2006)。頭前溪流域水資源評估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11048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