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9.122.162
  • 學位論文

《禮記》與《墨子》喪葬思想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 : 王關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禮」是整個先秦時代社會生活層面的集中表現。其中喪禮是人類獨有的一種社會活動和文化行為,又是中國歷史和文化中最精密、最重要的一個大題目。為秋戰是中國歷史上變化極大的時代。在思想方面最明顯的就是百家爭鳴。所以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等諸家興起,而實際上可以左右社會民心的是所謂的顯學的儒家和墨家。雖然當時儒家、墨家的聲勢同為一世之顯學,但是儒、墨二家的對立和衝突也非常明顯。尤其是禮樂方面。 《禮記》記載戰國中期至西漢中期儒家學者的禮學思想,重在制度儀節的施行和內在精神的闡釋。其中關於喪禮方面談到的幾乎佔據了《禮記》四分之一的篇章。而墨子思考的起點,根本與儒家不同。比如,儒家主張維持厚葬,墨子卻主張節葬。儒家重視樂,墨子卻非樂。而且墨子講的道理,都是站在大眾利益跟功利,以及理性的立場,所以對古代禮樂的批判性與殺傷力也格外強烈。因此本論文以《禮記》與《墨子》為研究範圍,並以相關文獻為輔助材料。 第一章、諸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研究範圍。 第二章、先秦喪禮的起源與發展,討論喪禮的起源、喪葬習俗發展趨勢,三年之喪記源、厚葬薄葬交織的喪葬風氣。 第三章、《禮記》的喪葬理論,喪禮的醞釀雖然由來已久,不過自進入夏商時期,喪葬不僅程序化、系統化,而且也已經制度化,從《周禮》、《儀禮》、《禮記》等書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至少在西周,喪禮已經跟政治制度以及社會、人文環境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本章探討《禮記》喪禮理論的形成背景,說明其意義和功能,然後再說明繁瑣的喪禮儀式節目。 第四章、《禮記》喪服制度。所謂喪服,就是哀掉死者而穿的特殊衣帽跟服飾。而且喪服制度,是依據生者跟死者關係的親疏貴賤而制定的一套嚴格的喪葬等級制度,這可說是中國古代等級制度的一個縮影,同時為儒家喪禮的重要成分。因此,此章先行請述喪服制度的起源及其演變,然後依據喪服制度的內容,探討喪服的精神跟其等差,並提出與宗法制度的關係。之後再陳述喪生活的主要規定。 第五章、《墨子》喪葬觀。墨子認為厚葬久喪必然會帶來勞民靡財、傷生害事的後果,繁飾禮樂也影影到士君子的聽獄治政跟老百姓的作息,這兩者都屬無用之舉,因此必須加以限制。墨子特別提出薄葬短喪理由,一方面是為了約束當時統治在喪禮方面的過分奢侈,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批評儒家的厚葬久喪、繁飾禮樂論。墨子主張「薄葬短喪」,確實是難能可貴之舉。他的這一思想對現代進行喪葬也有著深遠的社會影響。因此,本章先說明《墨子》節葬觀的形成背景和特質,然後論述其內容。之後再探討墨子節葬觀的特點。 第六章、《禮記》與《墨子》喪葬觀的異同。喪禮在《禮記》中所論篇幅最多,在所有的禮中,最為繁雜瑣細,然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使整個社會通過親親、尊尊而結為有序的整體。墨子從現實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認為凡是有益於民、有益於國的就支持,凡是無益於民、無益於國的就取締,喪禮也不例外。因此墨子不但積極地提倡「薄葬短喪」,並且針對儒家所大力進行的三年喪仔仔細細地提出批駁。《禮記》和《墨子》對喪禮必定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因此本章從〈天命觀〉、〈鬼神觀〉、〈孝道觀〉、〈生死觀〉四個部分來比較分析。 第七章、結論。探討喪禮的重要性、節葬觀的必要性,以及喪禮的現代意義。喪禮的制定為了在人情上具備調節與文飾的功能,至於其對於喪禮的基本態度,都本於「仁」和「中道」,「稱情而立文」、「立中制節」且可權宜施之,此就是《禮記》喪禮的基本觀念。《墨子》是以平民的立場,建立有利於平民階級的政治哲學。因此「薄葬短喪」並不是對死者的不會敬,而厚葬久喪對死者也沒有太多的意義或好處,只要能夠讓死者入土為安,親人表現適當的哀傷,並且按時祭祀,不志祖先的德澤,就是孝道的表現。所以薄葬也許比較符合現代繁忙的工商社會。

關鍵字

禮記 墨子 喪葬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死亡觀之研究》康韻梅,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一九九四年六月。
〈墨子的實學〉,周富美,《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二二期,一九七三年六月。
〈墨子「以義反禮」型的禮樂思索〉,李正治.《鵝湖》第十七卷第六期,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徐復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七年四月。
《禮學新探》,高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七七年十月。

被引用紀錄


林明君(2009)。論儒家生死觀—以「以生通死」為核心概念展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9.0124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