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41.202
  • 學位論文

帝師與北宋政治--以畢士安與韓維為例

指導教授 : 廖隆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唐末五代政權更迭頻仍,士風頹廢。馮道歷事五朝,不以為恥,反而自號「長樂老」。「士大夫忠義之氣,至於五季,變化殆盡。」 宋太祖建立新政權後,自然憂慮隨時被取代的危險,因而欲以儒家的道德倫理來重新樹立綱紀,改變政風。 太祖在即位後,於兵馬倥傯之際,大力提倡文人政治。他樹立不殺大臣及言官的家法,為宋代歷朝君主所信守。 他整修國子監,尊崇先聖先賢和先儒。 宰相趙普出身胥吏,太祖勸他多讀書。 鑑於五代軍人當政的殘虐不仁,故喜用儒臣,壓抑武人。太祖曾說:「宰相需用讀書人」。 命武臣「盡令讀書,貴知為治之道。」 自己也廣閱經史,「雖在軍中,手不釋卷」 。 太宗在統一各國後,設立講讀之官,「以聽政之暇,日問經史,求人以備顧問」。 對於皇子的教育,亦十分的關心重視,強調皇子們「讀書聽書,咸有課程 」。真宗咸平二年(999),正式確立了為皇帝講讀經史的經筵制度。此後的宋代帝王,皆承襲經筵講讀制度,並能勤奮向學,孜孜不倦,堪為國史上帝王好學者之楷模。北宋諸帝中,並沒有殘暴好殺、窮奢極欲的無道之君,可說正是經筵教育制度的成功之處。 儒家思想強調「尊師重道」的人倫之義,深受儒家教育薰陶的北宋帝王,對於師傅自然有著不同於其他官員的尊重和信賴。這些帝王之師,他們在朝廷中為臣屬,但在經筵中則是帝師。他們所具有的雙重身份,使皇帝對他們的態度,有異於其他當朝官員。本文的主要目的即在探討帝師和北宋時期政治的關係,以期能明白北宋時期帝王教育制度的建立,及帝師和北宋政治的關係。 在文章的結構安排上,本文的第二章將先討論北宋時期的帝師,究竟是指那些身份的人士。首先討論北宋帝王在即位前,位於藩邸和東宮時期的階段中,曾實際為皇子講授經史、輔佐道德、策劃謀略者,他們有些雖無「師、傅」之名,但卻是真正和皇子朝夕相處、負起教育皇子責任的「師、傅」。他們和皇子相處的時間既長,又多是在皇子年幼未接觸實際政治前,為皇子解說時政,分析政局,他們的政治態度,當然會對涉世未深皇子產生重大的影響。接著則討論北宋時期,專為皇帝講讀經史而建立的經筵制度。在法制上,宋代皇帝的師傅為三公,但實際上三公僅為一虛銜,真正負責皇帝教育者,為經筵中的侍讀、侍講和說書。第三節的主要目的在探討經筵制度建立的經過,經筵講讀的時間和方式,及經筵講說的教材。第四節則就北宋真宗以來的經筵官作一整理,分析北宋經筵官在政治上的發展,以明瞭北宋時期經筵官對政治的影響力。 為了充份說明北宋時期,帝師對政治的影響,本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將以論真宗時期的畢士安,和神宗時期的韓維為討論的重心,以期能明白帝師和北宋政治關係。 真宗時期的澶淵之盟,確定了宋代的外交政策由太宗時的「銳意進取」走向「守內虛外」,而畢士安在景德之戰和澶淵之盟中,扮演了極關鍵的角色,他是真宗未即位前的藩邸舊人,也是真宗即位後的經筵侍讀,他在宋初的外交危機中,究竟有著什麼不同於其他大臣的影響力,這是第三章要探討的重點。 韓維則是影響神宗熙寧變法的關鍵人物,而他在變法開始後,態度的逐漸轉變,正標誌著宋廷士大夫對變法的兩極化反應,他在新舊黨爭所扮演的角色,和之後在政局中的不如意,則為第四章探討的重心。

關鍵字

帝師 帝王學 皇子教育 畢士安 韓維 經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