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75.180
  • 學位論文

臺灣社區大學學生美感素養之研究

指導教授 : 林振春 博士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要 本研究以臺灣地區社區大學學生為對象,實際分析社大學生參與藝術活動情況、對藝術的態度、藝術知識和藝術表現與鑑賞技能,並探討社大學生之美感素養與所在地域、所持態度之間的關係。 經由六十五所社區大學,301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現: (一)整體對藝術活動的參與率不高,參與藝術活動以學攝影、鍵盤樂和社交舞最多;對藝術表現特質的瞭解以繪畫、認譜音感與節奏感和創意聯想的比率最高。(二)參與藝術展演活動的理由,最主要是自己的興趣;(三)獲取藝術知識和訊息的方式來源,以電視為首位;(四)對藝術的態度,大多數反應表示肯定與同意,至於會不會實際參加未來相關活動,卻以無意見回答;(五)美感知覺,不論對色彩或線條動勢的敏感度都偏低;(六)認識國外藝術家以畢卡索、梵谷和達文西排視覺藝術類前三名,貝多芬、莫札特和蕭邦排音樂藝術類前三名,卓別林、馬歇.馬叟和易卜生排表演藝術類前三名;國內藝術家部分張大千、朱銘和王羲之排視覺藝術類前三名,李泰祥、楊三郎和鄧雨賢排音樂藝術類前三名,林懷民、楊麗花和李天祿排表演藝術類前三名;(七)藝術表現與鑑賞技能,不分媒材與技法表現、鑑賞、創作應用,都偏低;(八) 北、中、南、東四區學生在「對藝術的態度」、「藝術知識」兩項並無顯著差異,而「參與藝術的習慣」、「藝術表現與鑑賞技能」則呈現顯著差異;東區在參與藝術的習慣顯著高於北、中、南三區,在藝術表現與鑑賞技能也高於北、中兩區;(九)對於美感素養四個層面間之相關性分析結果,四者相互間都分別存在正相關,且除「藝術知識」與「藝術表現與鑑賞技能」間之相關為中度相關外,其餘均屬低度相關。 關鍵字:美感素養

關鍵字

美感素養

參考文獻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陳瓊花(1995)。藝術概論。臺北市:三民。
周聖心(2005)。從個人學習到公共參與之轉化歷程。載於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之2005年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當文化與教育在社區相遇」論文集(頁35)。
陳瓊花(1997)。審美發展理論之探討及其對未來研究之意義。未發表。
郭禎祥譯(1991)。E.W.Eisner著。藝術視覺的教育(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被引用紀錄


蔡昕璋(2017)。社區大學教師教學知能、美感素養與教學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臺北市社區大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05072017025916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