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8.50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近年來由於本土意識的提昇與重視鄉土文化,從原住民文化、台灣歷史各階段的研究、到鐵道文化的開發、產業內涵的探討、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創作、自然生態教育、博物館主題展覽,不斷地提供學校辦理「校外鄉土教學」的素材。本人任教於國中,如何從鄉土文化中,探討其歷史意涵,依專業設計出適合國中學生之校外鄉土教學活動,藉由實地的踏查與學習,期能提昇師生之鄉土意識,從而建立對鄉土的認同感與責任心。 86學年度起國民中學開始實施的「新課程標準」,為因應對台灣本土教育的重視,傳統的歷史教學有了重大的改變,國中一年級的歷史課程中,開始有了台灣史(認識臺灣歷史篇)及「鄉土藝術課程」。如何加強對台灣史的了解,與實施鄉土藝術教學,成了歷史教師及學校課程規畫者最迫切需要克服的課題。 多年前本人就讀師大歷史學系時,根隨王啟宗老師到桃竹苗地區進行田野考查。當時即對北埔的古蹟群及其聚落即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在北埔台地近400公尺見方的面積裡,有一座當時台灣年紀最輕的一級古蹟──金廣福公館、天水堂,僅百餘年歷史,它也是桃竹苗地區唯一一座第一級古蹟;此外又有三級古蹟慈天宮、姜阿新洋樓、姜氏家廟、忠恕堂、防禦性的巷道與民宅、日治時代的大正建築商店。在寧靜的山間小鎮裡,為何會有這麼豐富且各具特色的古蹟群,這初次接觸的印象與疑惑就這麼深留在腦中。於是當本人著手規畫鄉土教學時,北埔即成為活動辦理的首選目標。 廟宇在早期社會中,擔負起除了政府統治之政治力以外的其他功能,北埔慈天宮即是大隘地區的經濟、教育、政治、社會、宗教之中心。若能將地方寺廟為基點,將其歷史發展沿革與地方變遷的史實,相互比較分析,並進行整體性、深入性的觀察與研究,並加以延伸到地域社會,觀察彼此之間互動的諸多面相,更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與瞭解該地社會文化的發展變化及其中的歷史與意義。 民國74年時,簡樸的北埔慈天宮竟能在台灣眾多香火鼎盛或知名度盛高的廟宇中,脫穎而出名列「三級古蹟」,並不以它是否有華麗的建築或雕飾取勝,反而在於它具有原型建築的完整性及其濃厚且強烈的歷史性。因此本人擬以北埔慈天宮作為探討的主要課題,就慈天宮之創建背景、歷史特色及其藝術文化之美,做一論述。並藉由實地的調查與紀錄,詳細標明出各項人物彩繪作品的位置,透過對慈天宮之裝飾藝術與人物彩繪作品的圖樣、故事內涵進行的分析說明。再訪查台灣西部與宜蘭地區各地以「觀音」或「媽祖」為主祀神明的廟宇,及新竹地區各鄉鎮市主要廟宇,相互比較來突顯出與瞭解北埔慈天宮富有墾隘及姜家色彩的歷史特色。透過對北埔慈天宮的研究與瞭解,用以規劃國中鄉土教學課程之設計,以利將來鄉土教學之實施。

被引用紀錄


吳嘉貴(2012)。鄉土史蹟在國中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清領時期屏東地區的史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71386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