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09.30
  • 學位論文

香港中學歷史教科書中香港歷史與認同塑造(1991-2003)

指導教授 : 吳文星教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中學課程綱要與歷史教材,分析1991、1996、2003年公佈的課程綱要,以了解香港歷史在歷史教育中從無到有的過程,以及其教學時數、課程章節的安排,並討論香港當局制訂課程時對香港歷史課程重視的程度,及教科書編審制度之情形。第三、四、五章係分析1996、2003年各版本歷史教科書中,有關香港歷史之內容,深入分析文字、圖片、問題討論、作業設計等方面如何呈現身分認同。其中,第三章探討教科書中香港歷史之香港本土意識,第四章討論教科書中香港歷史之中國認同,第五章論析教科書中香港歷史之殖民統治意像(image)。最後為結論。   接著,茲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首先,關於教科書中香港歷史之香港本土意識 大致說來,教科書中的香港意識可歸納為幾個形態: 一、在上古史的部分,強調香港文化的源遠流長,極力擺脫香港是中國邊陲、南蠻的形象。但是這種說法並沒有蘊含任何排斥中國的意味,只是要將香港拉到與中國大陸同等的地位。 二、強調英國在早期統治期間對華人的歧視和壓迫,而華人則是透過自身的努力,在政治上逐漸獲得參政權。 三、在經濟、文化上,表現出對自身成就的肯定。尤其是2003年版教科書中,可看到編者成功地轉化了香港文化的邊陲性質,強調香港的多元性和國際性。不過,正因為在這種「加強對香港歸屬感」的教學目標主導下,課本的編排顯得有點兒像旅遊廣告,欠缺對自身的反省和批判。 其次,關於教科書中香港歷史之中國認同 一、1996年版大篇幅地介紹香港前代史,其內容主要環繞著幾個主題:1.強調香港在英國統治之前,在經濟、文化各方面均已經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也就是說,香港有今日的成就不完全是英國人的功勞。2.刻意介紹香港與中國歷史發展相關的事件,或與中國相關的歷史遺跡,以顯示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和中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3.大篇幅介紹早期遷入香港的四大民系和五大族姓,刻意凸顯「香港人」就是「中國人」。4.透過對早期農村生活的介紹,強調香港與中國在文化上的一脈相承。 二、強調十九世紀英國統治的「苛政」,以加強反英的情緒。 三、強調香港華人在辛亥革命、對日抗戰等重大事件發生時,積極參與相關組織和活動,肯定香港人對中國的民族情感不曾中斷。 四、強調中國大陸對香港的經濟發展,從資金、技術、人力到市場都扮演著功不可沒的角色。 其三、關於教科書中香港歷史之英國殖民統治意像 一、在政治上,2003年版教科書對英國殖民政府的批判明顯的較1996年版嚴厲,對於二十世紀英國殖民政府統治逐漸開放也未持肯定的態度。 二、在經濟上,肯定英國對香港之貢獻,不過強調中國的貢獻更加重要。 三、在社會問題上,以流水帳的方式處理,容易讓人忽視英國殖民政府的努力。 總而言之,教科書中對英國殖民政府負面的敘述,主要呈現在十九世紀的部分,關於二十世紀的香港歷史,較少看到對殖民政府的批評,而是以「刻意忽略」的手法,讓讀者不容易注意到殖民政府對香港的貢獻,進而將焦點轉移到「中國」。

被引用紀錄


謝筱蕙(2009)。兩岸高中國語文教科書編制與政治意識形態選課研究 ──以龍騰版與人教版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9.00039
曾俊瑋(2007)。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910200810564874
杜曉惠(2009)。戰後初期臺灣初級中學的歷史教育(1945~1968)-以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分析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62628
劉珍如(2010)。比較台灣,中國,香港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對清末東北之敘述〔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75815
李麗滿(2010)。從「鄭和下西洋」看華文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書寫〔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8046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