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199.243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 要 明末清初,隨者地理大發現之航海技術的日趨成熟,以及歐洲宗教革命之後,耶穌會士來到中土傳教的文化激盪,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的《幾何原本》,為中算發展注入了新的元素。面對《原本》的公理化論證體系,清初算學家的鑽研成果豐碩,但不懂幾何者亦比比皆是,因而有一本「其義約而達,簡而易從」的《幾何要法》的問世。 《幾何要法》由艾儒略與瞿式穀合譯,其翻譯字句承自《幾何原本》,底本則依Clavius的Euclidis Elementtorum Libri XV. 內容以幾何作圖題為主,而不涉及論證說明,但在格式上,卻作了相當大程度的調整,以主題為依歸,分直線、圓形、三角形、方形等單元題材介紹,強調多法作圖,即今所謂「一題多解」,以達其務實與簡化之功用,另也作了些許的「行銷包裝」,或期能助於修曆人員的基礎培訓。至於《幾何要法》選取原Clavius所評註,但《幾何原本》未錄的眾多內容中,「方圓神法」這個意外的驚喜,或是開啟明清算學之幾何研究的新頁! 入清之後,《幾何要法》被湯若望收入《西洋新法曆書》中,從此成為皇家天算學習書目之一,並陸續現身在《新法曆書》、《新法算書》中,隨《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流傳,其在欽天監或其它官方的基礎技能培訓中,當有其一定的影響。而在民間方面,李字金對《幾何要法》的研究最深,且與《幾何原本》一併刪注成《幾何易簡集》。對清初中算家的幾何研究,應屬一種反向思維的刺激。 《幾何要法》在數學HPM教學的應用上,可作為學生啟式發學習與教師教學反思的文本。若待更多撰述人員算學背景的相關史料與研究出爐,或可嘗試作為古今HPM教學的一種對照與範例。

被引用紀錄


王鼎勳(2006)。從《幾何原本》第十卷到《無比例線新解》〔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100789
鍾秀瓏(2006)。陳藎謨《度測》之內容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101217
程和欽(2006)。清代算學家杜知耕及其《數學鑰》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114064
郭志輝(2009)。杜知耕及其《幾何論約》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55555
張美玲(2009)。《數理精蘊》中的《幾何原本》〔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52798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