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39.50
  • 學位論文

欲走還留?-社頭織襪工業生產體系與空間結構的轉化

How to Stay While You Have to Leave ? The Changing Production System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Hosiery Industy in Sheh-tou Country

指導教授 : 徐進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台灣織襪工業有明顯的空間分布,主要是以彰化縣社頭鄉為大本營。相對於台灣眾多勞力密集型之紡織工業被視為「夕陽產業」而外移與沒落,然而『社頭織襪工業』在面臨激烈競爭環境下,卻並未大量外移或消失,反而形成當地的產業文化特色。 本研究主要是嘗試以工業地理學「生產體系」的概念及「空間結構」的觀點,針對社頭織襪工業面臨國內生產條件的改變與市場的激烈競爭,探討及分析社頭織襪工業生產體系與空間結構如何轉化而使得能繼續『存留』在社頭的背後因素。在理論架構上透過工業地理學之區位理論、產品週期理論及新國際分工理論的回顧與對話,發現「工資成本」並不足以解釋社頭織襪工業存留之原因,尤其在台灣已失去過去廉價勞工的競爭優勢,加上低工資國家的參與競爭。 根據實察深入訪問得知,社頭織襪工業面臨經濟環境的日趨惡化,對於襪廠在當地採取的調適策略包括了在技術、品質上有所提昇,如引進國外新技術及透過經驗累積使技術更加純熟,進而多家襪廠採取製造較高單價襪品、自創品牌或爭取知名品牌代理等以提高利潤;並有襪廠進行產品或市場區隔,以不斷創新開發襪品;同時多家襪廠趨向「少量多樣化」生產;加上社頭織襪工業長期建立下的外包制度,促使能夠「快速反應」並「彈性配合」市場的需求與變化。此外,為了爭取訂單來源,進一步透過整體代工利潤空間的壓縮等因素,使得襪廠得以繼續存留在社頭。 目前雖然已有少數襪廠外移到低工資國家,尤其是以中國大陸為主,然而因為廠商對於歐美配額取得不易,加上中國大陸市場未全面性開放且內部信用不足,故多數外移襪廠在社頭當地仍繼續有生產活動。 社頭織襪工業存留的條件與其外包制度下襪廠的空間基礎以及長期生產網絡形成的交易空間有很大的關係,並且隨著產業組織調整過程中,在空間結構上亦有所轉化。進而,社頭織襪工業的存留回應了Massey(1984)所提出的地理組織對於產業組織發揮其應變的積極作用,也就是社頭織襪工業採取垂直分工下的襪廠、代工廠和家庭代工在地理空間的聚集,以及之間的生產網絡與社會鑲嵌所形塑的地理組織,實質地影響織襪工業生產活動的績效與競爭優勢的建構,使得社頭織襪工業得以繼續存留。

參考文獻


9. 吳連賞(1991)《台灣地區工業發展的過程及其環境結構的變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3. 陳坤宏(1991)《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論》,台北:明文書局。
6. 《台灣區織襪工業同業公會會員名錄》,1997.1、1999.1。
一、 中文部份—
(一) 書籍與專刊

被引用紀錄


林樂昕(2007)。峰迴路轉還是死胡同?彰化社頭織襪產業的路徑依賴與鎖進過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7.02300
陳青華(2006)。桃園印刷電路板(PCB)產業群聚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110383
陳慶諺(2006)。后里地區與功學社的薩克斯風產業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104588
李文傑(2014)。任意毛織襪機性能改善與生克片影響之探討〔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78-261120141018521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