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0.198.43
  • 學位論文

高雄縣二仁溪流域的開發與區域特色:1895年以前

指導教授 : 施添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二仁溪流域位於高雄縣和台南縣市交界,是高雄縣最接近在台漢人早期發展核心的地區,因此是高雄縣境內最早有漢人移住開墾的地方。然而最早開發的優勢,並未對本流域的日後發展帶來有利的影響,二仁溪流域一直是台南、高雄地區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帶。 造成二仁溪流域相對落後的原因,到底是因流域內的自然環境不佳,土地贍養力低下,導致發展潛力不足;或者是因為所經歷的歷史、社會過程,才使本流域逐漸邊陲化,因而發展相對落後。本研究所持的主要觀點,係以新區域地理的概念為基礎。新區域地理在研究上,特別強調對現象的綜合描述與時間的處理,研究者通常會選擇有意義的論題,來分析區域轉型的過程,藉以突顯區域的特性。 本文以二仁溪流域的自然環境作為區域發展的「地點」條件,以居民的社會關係在區域空間上的投射作為區域發展的「位置」條件,企圖透過區域發展的歷程,說明地點和位置兩項因素,在塑造二仁溪流域區域特性過程中的辯證關係,並從而突顯「顯著論題」在呈現區域特性上的重要意義。研究所得的結論如下: 在二仁溪流域,廣泛分布的青灰色泥岩層是塑造地區特性的主要自然條件,不僅造成本區最富視覺震撼的「月世界」地景,更構築了本區居民生活的舞台,藉著二仁溪水流在上、中、下游不同的侵蝕、搬運和堆積效果,向居民們提供了不同的生活條件,因而造成流域內部聚落形態和維生方式的空間差異: 一、在聚落形態的空間分布上,二仁溪流域內部具有顯著的區域差異,越往上游聚落的規模越小,民戶的空間分布越趨零散;越往下游,則聚落的規模越大,民戶的空間分布也越趨集中。 二、二仁溪流域的集村規模,也隨著河川的上下游河段而呈明顯的區域差異:越往下游,集村的規模愈大;反之,集村的規模愈小。這種空間變化規律性,除了與上中下游三區不同的地形特徵有一定的關係外,三區傳統維生方式所造就的環境贍養力高低,似乎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 三、與集村規模大小的空間分布一樣,本區集村的血緣類型在空間分布上也存在明顯的空間差異,流域的中下游平原以雜姓集村佔多數,上游的丘陵區則以單姓血緣聚落出現的比例最高。 四、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二仁溪流域的農業土地利用類型的空間分布特徵是:水田優佔區主要集中在中游平原區的中南部,以及上游的內門盆地區,旱田優佔區集中在下游的興達港內海周緣各庄和上游丘陵區的中部,而水、旱田混合型的分布則比較零散。興達港內海周緣有富於變化的多樣自然生態環境,居民可就海域採捕維生,可在沿岸低濕地帶築塭養殖或開埕曬鹽,並無完全仰賴農業的必要。 五、土地贍養力的空間分布則有由中游往上、下游兩個方向降低的趨勢。這種上下游間土地贍養力的差異,深刻地受到地形的影響,並具體呈現在單位土地的年收穫金額和小租額的變化上。 六、二仁溪流域早期的水利建設具有下列特點:一、以小型的陂塘佔絕大多數,二、灌溉範圍較廣的圳渠修建的時代都比較晚,三、水利灌溉設施有明顯的空間集中現象。在二仁溪流域自然環境的制約之下,即使想藉著灌溉水利設施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其成果也有明顯的區域差異。 七、在二仁決流域甘蔗是水稻的對抗作物者,但上下游農家種植甘蔗的理由卻不盡相同。在中下游平原地區,種植甘蔗是帶有濃厚栽培業(Plantation)色彩的產業,主要的考慮因素是經濟利益的高低,上游地區的農民之選擇種植甘蔗,是因為甘蔗適合當地的自然環境。 八、流域下游興達內海周緣的居民在生活上對海域的依賴程度還比陸地為深。除了以海為田的傳統生活技藝,或捕魚、或當船主、船工、客頭外,在面對著大片由潟湖陸化形成的低濕沼澤,以及尚未完全陸化的淺平內海,居民也逐漸發展出在海陸交界處從事半山半海的產業活動,或在內海養蚵、或在沼澤築塭養魚、或充當塭丁、晒丁、形成獨特的水域生活方式。 儘管二仁溪流域上、中、下游三個各自擁有不同自然環境的區域,看似各自獨立發展,卻也由於生產方式的不同,彼此之間以各自生產的資源相互交換,形成一種類似有機體間相互依賴的互生關係,使得二仁溪流域上中下游的居民之間結合成為一個生活共同體。 二仁溪流域上下游各地的自然環境,在區域空間上所投射的「地點」條件,雖然在流域內各地建構出不同的生活舞台,並因而導致上下游地區間互有差異的區域特色,但整個流域則因同屬於邊陲地區,而顯露出發展較為落後的特徵。因位居邊陲地區成為原住民新港社群僅存的少數集居地之一;因位居邊陲地區成為行政區劃上的三不管地帶,行政界線劃分不清而履起爭議;因位居邊陲地帶,軍事佈防比較空虛,常被抗官分子據為基地,是著名的「暴亂多發之地」。但是流域內也有部分聚落能突破邊陲位置的限制,如羅漢門的中埔、觀亭等庄,便因為戰略地位重要而曾經設官駐兵,以行政和軍事機能而獲得較佳的發展條件,幾乎成為二仁溪上游的地方中心,但後來又隨著原有戰略價值消失而衰落;中游的路竹、大湖等聚落,則因位於鳳山縣城與台灣府城之間,長期以來一直為南北交通必經之地,因而發展成等級較高的中地。因此從區域的發展歷程加以觀照,位於邊陲地區的位置特徵,似乎可以視為解釋二仁溪流域區域特性的「顯著論題」。

參考文獻


王必昌(1961),《重修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13種,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瑛曾(1962),《重修鳳山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6種,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59),《台案彙錄甲集》,台灣文獻叢刊,第31種,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59),《安平縣雜記》,台灣文獻叢刊,第52種,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63),《台灣私法物權編》,台灣文獻叢刊,第150種,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被引用紀錄


陳靜珮(2008)。地方尺度的註記:旗尾糖業文化的變遷〔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8.02134
張峻嘉(2006)。南庄地方產業再發展與區域特性形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6.00176
廖文志(2002)。羅漢門宋江陣的涵化現象〔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30193
盧秀美(2002)。國中地理教學情意目標成就及其相關變項之分析--一個個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22841
林純如(2004)。從聯考到學測----高中入學招生考試歷史試題與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00420071324582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