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75.227
  • 學位論文

臺灣後工業化時期產業結構與人力結構變動之研究

指導教授 : 吳忠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論文摘要 台灣的就業市場同時存在失業與缺工的失衡現象,學者認為此乃是因為產業結構變化影響就業結構變動所造成的結構性失衡。 假設台灣就業市場並存失業與缺工的失衡是因為產業結構變動導致人力結構性失衡的結果,則應如何改善此人力資源錯置的問題。 因此本研究嚐試以文獻研究法、歷史研究法與比較研究法,從經濟發展的角度探討產業與就業結構變動的 關係,提出建立終身學習型的知識社會以達成充分就業的局部均衡。 本研究的結論,可歸納為: 一、台灣後工業化時期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傾向於服務業與高科技產業的結合。但由於社會結構的改變,其對非專業性服務業的需求亦不斷增加,因此,整體而言,已漸向Rostow所言的「追求生活品質」階段邁進,其強調「品質」的增進,以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二、台灣後工業化時期人力結構的變動趨勢,亦隨著產業結構的轉移而趨向個人化、專業化的變動傾向。工業部門的就業分佈傾向於高科技產業及其相關的產業,服務業部門部就業分佈則以商業、金融、保險、工商服務業、以及個人、社會服務業為主。 三、台灣後工業化時期就業市場的失衡是因為產業結構調整速度較快,而人力結構調整速度較慢,因此產生結構性落差的結果。此波結構性失衡在性質上不同於1980年代那一波,其主要乃是因為資訊科技的廣泛運用,加深就業市場區隔化的程度,造成勞動者在產業間或業間流動障礙的擴大,因而中高齡失業者轉業較以往困難。 四、面對資訊科技社會的瞬息萬變,人力資源規劃的再完美亦無法配合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因此,建立終身學習的知識社會才能保持產業與個人的競爭力。 關鍵字:產業結構、人力結構、就業結構

參考文獻


吳忠吉,《產業政策的回顧與前瞻》,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民國87年。
勞務委員會綜合規劃處,《勞動經濟學》,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民國77年。
Reynold, Loyd G.,周濟譯,《勞動經濟學與勞資關係》,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79年。
Davis, Stan & Meyer, Christopher,黃淑慎譯,《新商業革命──模糊化時代工作聖經》(Blur),台北:時報文化公司,民國88年。
孫震,〈台灣人力發展的回顧與檢討〉,蔣碩傑等,《到自由經濟之路》,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民國80年。

被引用紀錄


李月琴(2007)。終身學習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以平鎮市市民大學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7.00173
游麗君(2009)。台灣地區產業結構變遷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01746
歐陽運翰(2005)。產業結構變遷對電子產業與傳統產業價值創造之影響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5.10101
張依文(2005)。體驗經濟下的文化創意生活產業 —以天仁喫茶趣的創意產業升級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5.02230
曾瀚賢(2002)。台灣技術及職業教育制度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2162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