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63.31
  • 學位論文

土地、社會與國家:新店地區的空間性轉化

Land, Society abd State:the Transformation of Spatiality in Shin-Dian Area

指導教授 : 潘朝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十九世紀以來,來臺漢人的入墾進程推進到山麓地帶,促使臺灣西部山麓相繼興起一系列的鄉街市鎮群。這組鄉街市鎮群不但提供了交易、消費的市場服務,也成為漢人深入山地的開墾據點。事實上,臺灣山區豐富的林野資源吸引著漢人進墾,而山區亦正是原住民族的生活領域。漢人與原住民族在生活資源的競爭下,爆發頻繁的族群衝突。特別是位處山地與平原接觸地帶的西部山麓鄉街市鎮群,常成為人群與政府在資源開發與族群衝突問題上交互作用的角力點。 因此,本文試圖通過「空間過程若沒有社會內涵(social content)將不具意義」(Massey,1984a:3)的思維,考察臺灣西部山麓地帶鄉街市鎮群在內、外政經環境轉圜下,辯證產生的種種空間性,是如何回應「深度空間」(deep space)的意涵之中。就此,本文以新店地區為例,透過政治經濟學為途徑(approach),探討新店地區的土地資源、社會人群以及國家政策三者如何在貫時性的脈絡中交互辯證,並持續地實踐社會的再生產,而形塑出新店地區的獨特性。 漢人自清乾隆前葉入墾新店地區以來,便在「灌溉用水的取得」及「漢番衝突的防範」的課題之下,突顯出拓墾社會的資源競爭,再加上清政府的管理缺乏積極性,因而展現出異質環境的冒險性以及農業拓墾的集體性。在移墾進程中,無論是遭遇自然環境的限制抑或族群關係的緊張,當地的農業運作均由民間透過各式社會組織來凝聚群力,予以克服,以穩定生產空間。因此,新店地區在移墾進程各異之下,發展出社會空間異質的空間單元—大坪林、安坑以及南側丘陵。 隨著剩餘勞力的持續移入,新店地區沿山地帶成為吸納人口壓力的抒解區。然而,山坡地在傳統雙冬稻作之下,乃屬附加價值較低的邊際土地,故其土地利用的變更隨市場而變動頻繁。直到同治年間,臺灣開港開拓了茶業貿易的新機,進而促使邊際土地轉作為茶山蔚為風潮。在世界經濟體系的機制與國家重商主義的運作的雙重影響下,新店地區沿山地區成為國際市場需求的供應地所在,而暢通了新店地區內部與外部市場間的物質交通,造成茶作區與稻作區間勞力、資本的擾動,促使原本異質的空間單元透過物質交換,而逐漸予以統整融合。 臺灣在一八九五年成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地,臺民在多重因素的刺激下紛起抗日。北臺的抗日臺民中,有許多是來自山場的社會基層勞動力,新店山區因而成為北臺抗日勢力的重要據點之一。總督府終在兒玉總督內任平息臺民抗日,化解了總督府治臺挫敗的尷尬,並透過各式全面性的調查事業,將漢人的傳統社會空間進行數據化、科學化的整編,以利於殖民地的資本主義化。在漢人社會整治就緒後,總督府於是開始致力於推動蕃地的殖產興業;因此,介於平地與蕃地之交的新店地區,成為總督府延展殖民統治及擴張經濟利益的入口,迫使原住民族族讓出廣大的林野地,以提供內地的資本家輸出帝國利源。 透過土地、社會與國家三層次解析新店地區的空間性可發現:新店地區的土地資源隨著水田化、國家重商主義、殖民主義等背景的推衍,由平原埔地向沿山丘陵,再向林野蕃地次第開發;並透過各時期物質生產的商品意義參與著新店地區的區域發展歷程,而其社會空間亦隨之持續轉化:空間單元的形塑—社會空間的整合—殖民空間的建構。

並列摘要


This essay tries to evaluate, via “deep space” thinking, the spatiality of cities / towns located in Taiwan western terraces, which arisen from dialectic in view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within or without the island. Consequently, I take Shin-Dian area as an example, studying how its idiosyncrasy forms through social reproduction realization, and through mutual influences of those land resource,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tate policy in the sequence of time.

被引用紀錄


郭字清(2006)。土城大安圳水空間的地域性〔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1/NTUT.2006.00009
李佳璇(2013)。台灣城鄉交界的農耕文化:台北都會邊緣的安坑耕種者之菜園生活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0984
范良貞(2007)。獅山勸化堂與南庄的地方社會〔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207200917343868
黃素真(2009)。土地,國家與邊陲社會--林屺埔大坪頂的地方性詮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71557
陳政綱(2010)。台北都會區衛星市鎮集合住宅社區意識的特性—以新店市長春里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8232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