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39.13.1
  • 學位論文

立霧溪中游峽谷段河道形態與影響因子之探討

The Channel Morphology of and the Affecting Factors on the Middle Course of the Liwu River

指導教授 : 張瑞津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立霧溪位於臺灣東部,流域內河蝕劇烈、下切特甚,尤以中游一帶的峽谷聞名於世,而立霧溪流域位於高抬升速率(每年約0.5 mm),但立霧溪之沖蝕量高居全臺灣河川前數位,在此環境背景下,立霧溪之河道形態雨影響河道形態之主要因子為本文欲探討之主題。 就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立霧溪中游段(天祥至錦文橋間)的河道形態在分類上屬於底岩型河道,以直流和小幅度曲流為主。將中游河道分為四段加以比較:合流至燕子口段與天祥至合流段河道變化較不明顯;燕子口至寧安橋段河道則受壩堤攔水與邊坡崩塌之顯著影響;寧安橋至錦文橋段之流路河道形態變化為中游段最明顯者,流路與沙洲形態在短期內均曾有明顯變動。岩性的控制使河道之側蝕大致被侷限,平面形態變動較小,僅有在邊坡崩塌時河道才略為加寬,因此河道形態的變化以河床的侵蝕或堆積為主。 立霧溪中游段之河道形態,谷寬與流路大致變化有限,河道形態受到內部因子地質構造與地形特徵之控制。地質構造與岩性差異應是決定河道谷寬與平面形態基本空間配置之因子;地形特徵之坡度因子則影響河道與支流坡降、邊坡之搬運及傳輸能力,影響崩積物之移動與搬運。立霧溪中游段之河道形態以河床高度與埋淤現象的變化較大。颱風、豪雨與崩塌為主要影響河道形態之外部因子。颱風、豪雨造成之雨量、流量或洪水為直接影響河道形態之動態因子;崩塌則持續將崩積物帶入,在河道中形成巨礫灘、堰塞湖或增加河流之懸浮量。河道形態之變化主受水位、水量、河床組成物質等影響,而沙洲之變化大於巨礫灘之變化,而颱風、豪雨等大規模事件帶來之高流量,是立霧溪中游峽谷段底岩河道中改變河道形態的決定性因子。 立霧溪流域的人為開發活動中,壩堤工程之溪畔攔水壩對河道形態之顯著影響範圍在上游回水區至白沙橋一帶,但由於壩下流量經常性的減少,溪畔壩下游河道流路大致被侷限,河水流淺、流槽不甚固定,影響壩堤下游河段之河道自然搬運能力。道路工程對河道形態之可能影響包括造成邊坡崩塌、崩積物淤塞河道使水位抬升、增加河流負荷量與濁度等。立霧溪雖屬對人為開發影響反應較不劇烈的底岩型河道,敏感性不若沖積型河道般明顯,但河道形態仍具一定的敏感性,加上峽谷獨特的景觀具不可恢復性,人為開發對河道形態的影響不可不慎。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