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226.68.181
  • 學位論文

爭議性政治議題的新聞文本框架分析---以林毅夫返臺奔喪事件為例

指導教授 : 胡幼偉博士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為探討爭議性政治議題的新聞文本框架分析,以林毅夫「返臺奔喪」事件相關新聞文本為研究對象,此個案屬於個人層次的爭議性政治議題,在框架研究上有別於以往以社會議題或抽象的意識型態概念等為主的探索。 由於新聞角色個人的獨特性與複雜性,豐富且深化了整個事件的意涵,甚至將議題從單純的奔喪事件延伸、拓寬為國家認同符碼的激盪與交錯,研究對象身上所具備的多重符碼,使得不同屬性的消息來源詮釋上是否呈現多元面貌,亦或依循統獨光譜而有意識型態的解讀,藉此探討呈現出何種思考價值,同時作為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政府所面對的爭議性個案,正可作為新聞媒介的測試紙,了解新聞媒介是否因政治立場差異在新聞文本詮釋上有不同的詮釋。 本研究透過Tankard框架取向的內容分析法檢閱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中央日報 及青年日報等五報有關林毅夫「返臺奔喪」的新聞文本及深度訪談法訪問五報各一名資深新聞記者,以回答研究者所欲探討的四點問題:1.探討新聞媒體報導爭議性政治議題時,呈現的框架特徵為何?2.探討不同政治立場的新聞媒體,在報導爭議性政治議題時,在框架特徵上是否呈現差異。3.探討不同屬性的消息來源,對於新聞文本詮釋上是否呈現不同的框架特徵。4.不同屬性的消息來源及不同政治立場的新聞媒體框架及解讀林毅夫「返臺奔喪」事件的原因為何,呈現何種意義?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與訪談內容,有以下幾點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林毅夫「返臺奔喪」事件在新聞媒體報導上的框架特徵: 新聞報導主題則忠實地反映了此事件集合的主要社會行動者;在消息來源立場方面,除新聞無明顯立場外,以「對林返臺一事持負面態度」及「林需面對法律責任才可返臺」為最多。新聞主體框架則以「國軍士氣/尊嚴」及「法律/司法責任」為最多:行動者角色詮釋框架大都以「叛國/賣國者」為最多。 二、不同政治立場的新聞媒體對林毅夫「返臺奔喪」事件的框架差異:愈與政治有關的議題會產生與媒介立場有關的傾向。中國時報以較多「人道立場/關懷」框架報導此一事件;聯合報在報導框架上呈現較為多元的框架解讀;「法律/司法責任」框架為五報皆較常使用的新聞主體框架;自由時報較重視「社會正義/公道」框架;中央日報與青年日報皆較為強調「國軍士氣/尊嚴」框架。在消息來源立場與行動者角色詮釋框架上並無明顯的差異,不論標榜本土化的自由時報、國民黨下的中央日報及軍系的青年日報,對於林毅夫事件皆呈現負面的詮釋。 三、不同屬性的消息來源對林毅夫「返臺奔喪」事件的框架差異:不同屬性的消息來源對林毅夫「返臺奔喪」事件在消息來源立場及行動者角色詮釋框架上皆以負面詮釋或「叛國/賣國者」為最多;在新聞主體框架上面,不同屬性的消息來源會採取自身立場框架來看待此一事件,不論傾向統派的籃軍與獨派的台聯在主體框架上皆以「社會正義/公道」為主要報導框架;民進黨以「人道同意/考量」框架居多;「軍方/國防部」經常以「國軍士氣/尊嚴」來詮釋林毅夫事件;「新聞機構與記者」則以「政治考量/問題」框架為最多。 四、統獨雙方的交集來自於台灣利益、安全/政黨利益、政治效益? 統獨雙方的交集不在於取得意識型態上的共識,而是取得政治效益上的共識。從樂觀角度來看,統獨交集乃在於台灣全體的安全與利益,說明當複雜的政治議題發生之後,統獨標尺並不是檢驗結果最佳的標尺,應有更高的意念信條能涵括雙方的意識型態,例如「愛台灣」、「追求台灣利益」等政治符碼存在於複雜的政治性議題當中。。 五、新聞媒體在議題論述上未必與消息來源具有相同的詮釋框架: 新聞記者在報導爭議性政治議題時,經常以政治考量/問題框架來詮釋,與消息來源所詮釋的包括人道、國軍尊嚴、社會公道等角度有明顯的不同,說明新聞媒體在議題論述上未必與消息來源具有相同的詮釋框架。 六、統獨符碼在此事件的意識型態包袱: 不同屬性的消息來源對此爭議性政治議題皆具有包袱,源於行動者具有國家認同上的多重符碼,造成意識型態光環無從涵蓋,各有各的「歷史鄉愁」與「情感包袱」。 七、框架的涵蓋面向愈大,愈能取得交集並得到民眾的支持: 框架的文化共鳴 ( culture resonance ) 說明框架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自然的」及「理所當然的」,在人們可理解的情況下,行動者透過文化或傳統信條下的深層概念汲取素材,以不同的框架訴求社會大眾,「社會正義/公道」不僅大於既定的統獨意識型態,也使得統獨意識型態在此議題上失焦,讓新聞記者在文本寫作上失去了著力點,少了政治認同符碼的框限,而能取得共通的交集。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frame news organization social reality

參考文獻


羅文輝 ( 1995 )。〈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新聞學研究》,50:1-13。
翁秀琪 ( 1994 )。(我國婦女運動的媒介真實與「社會真實」),《新聞學研究》,48:193-236。
戴育賢 ( 1994 )。〈大眾媒體與真實建構----次現象社會學的探討〉,《新聞學研究》,48:169-192。
翁秀琪 ( 1988 )。〈從兩個實證研究看大眾傳播媒介如何建構社會真實〉,《新聞學研究》,41:125-135。
劉蕙苓 ( 1989 )。《報紙消息來源人物之背景與被處理之方式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被引用紀錄


鄭玉敏(2006)。真實建構與社會之關係:以「腳尾飯」事件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2fTKU.2006.00529
嚴思祺(2012)。臺灣英文報紙的新聞框架分析--以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爭議新聞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2.02392
張廣文(2009)。自殺新聞框架研究---以《商周》〈水蜜桃阿嬤〉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09.00650
陳郁馨(2007)。臺灣主要報紙對美麗島事件報導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07.01866
陳呈生(2005)。臺北市地方自治條例立法資訊計量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05.0260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