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82.79
  • 學位論文

馬致遠神仙道化劇及其接受史研究

指導教授 : 潘麗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馬致遠四部神仙道化劇蘊含其個人豐富的生命情感,因此能引領異代同質的創作,唯其馬首是瞻,本文的研究目的期能:一方面由劇作內涵之生命情感表現肯定馬致遠四部神仙道化劇在中國戲曲史上的意義與價值。另一方面則由讀者接受理論審視在馬致遠四部神仙道化劇影響下,同代及後代同題材劇作對原作之接受、轉化及再創作之劇作。全文內容分為五個章節,茲說明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對前人研究成果加以歸納評述,並對後文中的「反饋」、「審美心理定勢」及「儒到互補」等詞彙先行釐清其義。 第二章「馬致遠神仙道化劇之審美心理定勢」:從創作主體與接受客體兩方面探討馬致遠神仙道化劇之審美心理定勢。在創作主體方面,將馬致遠的人格視為一動態建構的歷程,歸納出「沈鬱下僚的宣洩告白」、「避世隱逸的精神反叛」、「虛無宿命向審美超越」及「儒道互補的精神架構」四點審美心理特質;在接受客體方面從「文人命運的心理投射」與「平民意識的心理反饋」,以兩種身分階層分析其審美心理定勢,並論述「全真道教的推波助瀾」社會背景下文化氛圍的渲染。 第三章「馬致遠神仙道化劇之生命情感」:由於馬致遠創作神仙道化劇的心理動因來自其欲實現個體存在的價值,追求神仙世界中的永生。出入於戲中的現世與神境間,他流露出自己對生命觀的看法。本章以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書中闡釋的符號學角度分析四部神仙道化劇中的生命情感,分「情節結構」、「人物形象」及「生命情感」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從作品的形象中去理解作者更改前代傳說故事情節的動機,及寄寓其中的編劇理想。 第四章「馬致遠神仙道化劇之接受歷程」:以姚斯「接受美學」與伊瑟爾「讀者反應理論批評」交流影響下形成的「讀者接受理論」論述馬致遠神仙道化劇之接受史,以聯繫其後的戲曲發展來進行考察,期能更準確深刻地把握馬致遠神仙道化劇的地位和特點,釐清其發展脈絡,闡明該題材在不同階段的特徵。為求論述的一致性,主要以劇作的情節結構、劇中人物形象及作品內涵生命情感的表達進行解析。第一節「岳陽樓之接受史」以谷子敬《呂洞賓三度城南柳》、賈仲明《呂洞賓桃柳昇仙夢》、朱有燉《紫陽仙三度長椿壽》及清代鄭瑜之《黃鶴樓》短劇進行分析;第二節「黃粱夢之接受史」以元雜劇范康《陳季卿悟道竹葉舟》,明雜劇無名氏《呂翁三化邯鄲店》,明傳奇蘇漢英《呂真人黃粱夢境記》進行分析,第三節並以當代歌仔戲明華園二00三年推出的《劍神呂洞賓》作為一總結性劇作。 第五章「結論」:從戲曲史及戲曲創作兩方面肯定馬致遠神仙道化劇之地位與價值,並對本論文研究成果與不足之處加以檢討。

參考文獻


曾永義著 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 台北 正中書局 1991年
羅錦堂著 錦堂論曲 台北 聯經出版社 1979年
柯慶明著 文學美綜論 台北 長安出版社 1983年
顏天佑 從馬致遠作品看元雜劇抒情化之意義 中華學苑 1987年6月
羅光著 生命哲學的美學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1999年

被引用紀錄


謝夢遷(2007)。「元雜劇度脫劇與能劇之比較——以《黃粱夢》及《邯鄲》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05092007115432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