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3.23.176
  • 學位論文

艋舺龍山寺空間的實踐與競逐

指導教授 : 張峻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艋舺龍山寺空間的實踐與競逐 指導教授:張峻嘉教授 研 究 生:黃瓊慧 論文內容:共一冊,約九萬字,分五章18節,以688字扼要說明之 艋舺龍山寺是萬華最具代表性的廟宇,在傳統社會時期,龍山寺是地方政治、軍事、信仰中心,也是常民的生活空間,而龍山寺對面則是風水池,兩者為實質連續的空間。但在都市變遷下,龍山寺走過空間秩序極度混亂的時期,而對面的風水池則在政治力介入下,歷經多次地景轉變及所有權轉換,至今為國家所有的艋舺公園,兩者從最初的實質連續空間到今日所展現出的互異空間氛圍,其空間公共性的弔詭發展實為本研究初衷。 本研究主要是嘗試結合索雅(Soja)和哈伯瑪斯(Habermas)的理論,從「公共空間」的觀點來看空間生產的過程。它可以是由上而下的空間生產,國家、寺方按照現代都市價值所進行的空間規劃,但使用者亦可藉由多種使用形式改變空間中的權力關係,也就是由下而上的空間生產,兩者互動的結果在龍山寺與艋舺公園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結果,由於兩者公共意義的差異運作,而有了不同的權力空間建構過程。龍山寺因其古蹟性質而據以引入國家力量介入空間管理,以成就其觀光大廟的目標,卻同時產生私有空間公共化的轉變,儘管規範過程衝突不斷,但現今龍山寺多數使用者大都能在廟方的空間規畫下行動,缺乏空間競逐的動能;而艋舺公園為萬華都市更新下的建設,也是大眾皆可使用的公共空間,人民擁有的使用權足以與國家的維護管理抗衡,因此秩序是協商下的產物,而使用時間最頻繁的遊民與一般老人則是空間競逐下的勝利者,卻也產生公共空間私有化的爭議,而在地女性懼於此男性空間所採取的「避免」策略,則形同空間被排除,反映出不均等性別權力關係在空間中的運作。然不論是有公園在場事實的遊民亦或是不在場的在地女性,在缺乏組織行動下,皆難以轉化為具體的社會實踐,來達到第三空間的基進抵抗效果。 關鍵字:艋舺龍山寺、艋舺公園、公共空間、空間競逐

參考文獻


戴寶村(2006)台灣政治史。台北:五南。
王泰升(1999)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
吳佩默(2004)宗教活動及其用地需求特性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許智偉(2003)都市遊民研究-台北市遊民與環境的共生機制初探,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王偉忠(1997)臺灣地區遊民服務網絡的初步分析-以國內的四個機構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研究所碩論。

被引用紀錄


吳泓昇(2010)。艋舺地方意象之探討〔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1000632
黃鈺琦(2015)。社會排除與文化再生──艋舺包容性規劃的浮現〔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2365
利天龍(2006)。屏東縣前堆地域的社會空間結構與變遷〔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111018
藍巧玲(2012)。專賣制度與菸草產業變遷:以屏東平原為中心(1905-2002)〔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11188
黃慧禎(2013)。日治時期艋舺龍山寺信眾的變遷〔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0275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