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127.141
  • 學位論文

「友誼」抑或「疾病」?近代中國女同性戀論述之轉變(1920s-1940s)

none

指導教授 : 黃克武
本文將於2024/07/24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摘要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科學論述取代了儒家論述,成為維繫社會性別秩序的權威。在此背景下,「同性戀」此一概念與其他西方生理學、心理學與性學知識傳入中國,並且被中國知識分子所挪用,以重新穩固過去以儒家論述為基底的性別秩序,如一夫一妻的父系家庭。 本文在討論在引入「同性戀」此一概念的形塑過程中,性別在這之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以及「同性戀」對性別秩序中的異性戀規範。主要透過三位在同性戀論述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學者,如:佛洛伊德、加本特和藹理士。透過分析這三位作家的理論著作,在經過中國知識分子的翻譯、傳播與挪用之下,是如何影響中國對於同性戀的認識,以及中國知識分子又是如何受社會需求刺激,導致同性戀此概念的形塑具有疾病化和陰柔特質,進而維繫一夫一妻、一男一女的異性戀體系,尤其突顯在女性的社會角色認同上。

並列摘要


none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上海智仁勇女校廿二年級級刊》,(上海),19??。
《大公報》,(天津),1931。
《中華教育界》,(上海),1932。
《中學生》,(上海),193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