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56.46
  • 學位論文

颱洪災害預警系統與居民調適行為之研究-以宜蘭縣蘇澳鎮六里為例

A Study on the Typhoon and Flood Disaster Warning Systems and Private Adaptations – A Case Study of Suao

指導教授 : 洪鴻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颱洪災害在臺灣發生的次數頻繁且造成的損失巨大。由專家主導的防災計畫,可能因民眾與專家的認知不同,造成防災計畫無法充分被民眾瞭解,或發生執行之困難。本文主要目的,在建構災害預警系統與居民的調適行為關係,並了解調適行為的影響因素與空間特性。本文內容將先從文獻回顧釐清調適行為的基本定義,並建構預警系統與調適行為的關係。後續藉由問卷調查,以宜蘭縣蘇澳鎮的六個里做為研究區域,透過實證分析,以二項羅吉特模型檢驗居民對災害預警系統與調適行為的認知態度與影響因素。最後以空間自相關分析與空間迴歸模型,探討調適行為的空間特性。 二項羅吉特模型結果發現,預警系統中警訊所使用的語言以及防災社區所執行的相關課程或演練,對調適行為有著顯著性的影響。透過空間自相關分析,可以發現災前與災後調適行為,在空間上都有顯著聚集現象。而調適行為低值聚集地區為馬賽市區附近,未來可做為社區防災的重點區域。 根據研究成果,建議未來於警訊設計時可多加強臺語訊息的傳播,並擴大辦理防災社區計畫。並可針對不同災害潛勢地區的特性,分別加強災前或災後調適行為。而未來於防救災宣導時,應提升居民對採取調適行為的預期效果,進一步提升居民採取調適行為的可能性。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黃韵筑(2011)。社區居民對防災地圖之瞭解與需求—以土石流潛勢三個社區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洪鴻智、黃于芳(2010)。農村工業污染風險知覺的空間特性與決定因素。臺灣土地研究,13(2),31-57。
李瑞陽、陳勝義(2010)。台中市搶奪犯罪熱點與犯罪區位之空間分析。地理學研究,53,23-48。
洪鴻智(2005)。科技鄰避設施風險知覺之形成與投影:核二廠。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7(1),33-70。
林文苑(2011)。「天然災害老人弱勢族群社經脆弱度評估指標」之建立與空間聚集分析應用。都市與計劃,38(3),219-243。

被引用紀錄


李柏毅(2016)。氣候變遷影響下農民因應旱災的調適行為研究-以桃園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1303201714250998
吳兆麟(2016)。臺灣地區鄉(鎮市區)層級颱洪災害調適力指標之建構與評估〔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13032017142446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