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69.151
  • 學位論文

台灣原住民的內部差異初探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Internal Differences

指導教授 : 沈幼蓀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根據原住民近年來的發展趨勢,可以發現原住民內部差異似乎正逐漸擴大,有部分的原住民獲得某些機會得以進行社會流動而提升了社經成就,不過也因此拉大了內部的差距。因此,為了針對內部差異現象進行探討,本研究以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推動之「社會意向電話調查」中的「原住民社會意向」專題資料進行分析,探討影響原住民地位取得因素,以期對目前的趨勢提供初步的討論。研究結果發現,教育程度不僅對職業聲望及收入具有影響,對原住民來說,教育程度也與其他變項代表的原住民日常生活情形密切相關。社會互動與接觸中,與原住民的接觸比例對收入具有負向影響,其背後也代表原鄉效應對收入的不利。而一天與人接觸除了也代表工作性質的意涵之外,也影響原住民職業聲望的高低,而且對原住民來說,這個變項除了代表社會網絡的開放與封閉之外,其實也指出生活情境的都市化程度,雖然文中目前居住地的都市化程度變項並未達顯著,不過確有更微觀的指標指出都市化程度對地位取得的影響。另外,出生東台灣原住民的回流,也提供了一些內部差異研究的線索,原住民並非只有單純移出,部分移出者甚至回流。這些變項彼此間複雜的關連,也說明原住民行為的複雜程度,而本研究利用單一年度的資料,為原住民內部差異的研究提供一個利基,日後在思考原住民現象時除了收集趨勢資料之外,也該針對原住民現象的複雜性進行更細緻的探討。

關鍵字

原住民 內部差異 地位取得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張晉芬,2002,〈找回文化:勞動市場中制度與結構的性別化過程〉。《台灣社會學刊》(29):97-125。
黃毅志、章英華,2005,〈台灣地區族群交友界限之變遷:1970與1997年的比較〉。《台灣社會學刊》(35):127-179。
陳婉琪,2005,〈教育、性別與階級:再探教育成就的省籍差異〉。《台灣社會學》(10)1-40。
王甫昌,200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差異模式之解釋〉。《台灣社會學》(4):11-74。
林南,2007,〈社會資本理論與研究簡介〉。《社會科學論叢》1(1):1-3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