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70.131
  • 學位論文

清代臺灣界外武力拓墾:噶瑪蘭、水沙連、與竹塹東南山區之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 : 黃樹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在過去的歷史常識裡,第一個成功開拓宜蘭的人,吳沙,往往被視為拓墾英雄紀念。但若以當時清代的法律觀點來看,吳沙等人的拓墾行動,其實違反了清廷禁止漢人侵越番界的法令。吳沙等人越界以武裝強行掠奪土地的行動,並不是個單一事件,類似的事件還發生在嘉慶十九年的埔里與道光十四年的竹塹東南山區。有趣的是,一向重視地方社會秩序安定,禁止漢人越界私墾的清廷,卻在這三個地方默許了漢人大規模以武裝強行掠奪生番鹿場的拓墾活動。不禁令人好奇的是:「清廷為何違背過去一貫的番界政策,默許漢人在這三地的武裝拓墾活動?」這是本文所要處理的第一個問題。 而在三地武裝拓墾行動的過程中,北埔的姜秀鑾受到清廷的大力支持;清廷對噶瑪蘭的吳沙採取既不支持亦不禁止的態度;而對於郭百年開闢水沙連的行動,清廷一開始同意,後來又採取堅決的封禁態度。「又是什麼樣的因素左右了清廷對於三地武裝拓墾事件的態度?」是本文所要提出的第二個問題。 過去的文獻中指出,前人研究所提出「人口壓力」與「民官關係」兩項因素,說明了清廷官方默許漢人界外拓墾行動的動機。在乾隆年間,臺地人口快速激增而產生的人口壓力,使得清廷無法有效地禁絕界外的盜墾行為。因人口壓力而激化的生存資源競爭,所促使的界外盜墾行動武裝集團化,更是成為清廷統治上的隱憂。再者,清廷在乾隆九年禁止武職在臺灣置產的政策,也使得清廷對於界外盜墾組織原有的非正式掌控管道消失,界外的武裝盜墾集團成為名副其實的不定時炸彈。特別在林爽文之亂後,清廷清楚地意識到界外私藏武力的規模龐大。在無法禁絕的情況下,清廷企圖以諭令可信民人在界外設隘防番的方式,重新建立對於界外武力的掌控管道。 筆者在三地的個案中均發現,前人研究所提出「人口壓力」與「民官關係」兩項因素,雖可以說明清廷官方默許漢人界外拓墾行動的動機,但卻無法解釋清廷為何對三地武裝拓墾事件處理態度的不同,亦無法說明三地武裝拓墾事件結果的差異。筆者的研究結果發現,對一地「督撫的難易程度」,影響了地方基層官員對於武裝拓墾事件的態度。而地方官員對於一地的督撫的難易程度的評估,又深受「物理距離」與「地形阻隔」兩項因素所影響。此外,除了前述的「人口壓力」、「官紳關係」、「督撫的難易程度」以外,「地緣位置」的因素亦影響了拓墾行動被清廷官方發現的時間,而影響了水沙連與噶瑪蘭漢佃歷史命運的不同。

並列摘要


c

並列關鍵字

ching

參考文獻


10. 劉素芬1995,「十九世紀龍井林家的土地經營」,《臺灣史研究》 2(2):頁53-86。
28. 黃富三1995,「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台山區的發展」,《台灣史研究》2(1):頁5-47。
31. 洪麗完1997,「二林地區漢人拓墾過程與平埔族群移居之探討」,《臺灣史研究》 4(1): 頁49-96。
59. 陳秋坤2002,「清代塔樓社人社餉負擔與產權變遷(1710-1890)」,《臺灣史研究》 9(2): 頁69-102。
77.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臺灣史研究》 2(2): 頁5-5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