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1.104.109
  • 學位論文

良知統三教的研研究

A Study of Wangs Synthesis of the Three Teachings

指導教授 : 楊祖漢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的主題為「良知統三教的研究」,其重點在於討論以明儒王龍溪為主的三教歸儒思想體系之建立。縱觀全文可以得知,明代心學家對於三教之間的「共法」和「不共法」的判斷標準,在於以「道德法則」的「如實觀」為「不共法」,以此區分儒家和佛老的差異,認為佛教是以「性空正見」的「如幻觀」為成佛的修行,此法雖然可以達成自在無礙的境界,可惜無法顧及倫物感應,所以會有流於「寂」而「滅」的缺點。 由於佛教以「緣起法則」為唯一真理的立論,則可能忽略了「道德法則」的實在性。對於真理的體認並非全面,故王龍溪認為佛家思想並不夠圓滿,所以進行從「道德法則」上「寂」而「感」之特色,以「自然無欲」的本心作用層上的「虛」與「寂」進行形式上的「如幻」以統攝佛教的自在境界,最後以本心的真實體性,將道德法則在實有層上的真實面開顯,完成良知之教對於佛教的會通,此點在論文第三章有詳細之分析。 至於對於道教的會通,重點在於對於「性」與「命」的觀點之分析,主要是從過份注重「命」功的修行,可能會產生的弊端,在本文第二章加以反思,同時從「陰盡陽純」的地方進行會通,所謂的「陰」是指後天的情欲及氣質之性,而「陽」則是指自然無欲的境界,所以只要能夠使氣質之性的干擾降到最低,即是「陰盡陽純」的境界,此為儒道二教的共識,從此入手可會通道教。 所以可知龍溪對於道教的統攝,也同樣是從自然無欲的本心作用層上入手,以「虛」即是作用上「自然」與「寂」即「實有層」上的道德本心,進行形式上的「如幻」以統攝道教的自然境界,但又能維持住「道德法則」的實在,以區分儒道之別,但是皆有「自然無欲」的心靈境界可以相通,此為龍溪所使用的手法,但是在實修上的會通程度有多深?則必須針對於此進行討論,故本文第四章即進行良知之教實修次第之建立,並以三教原典進行實修上會通的可能性之文獻處理,並在第五章將諸儒對於龍溪的質疑,以「良知九次第」進行回應。

關鍵字

並列摘要


A Study of Wang-ji’s Synthesis of the Three Teachings Huang Bo-kai ---Abstract--- This thesis aims to show how Wang-ji (1498-1583) develops his synthesi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in terms of the concept of liang-chi. As a Confucian, Wang first of all criticizes Buddhism for ignoring the ethical life of this world. He then blames Taoist religion for its one-sided concentration on the praxis of life preservation. It is mainly because Buddhism falsely identifies the world as illusionary, while Taoist religion only focuses on the stillness of nature. Inovercoming these limitations, Wang-ji returns to the Confucian thesis of the primacy of morality. Asa result, he introduces the nine-stage theory of liang-chi.

並列關鍵字

Taoism and Buddhism Confucianism

參考文獻


30.吳言生:《經典禪語》,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印行,2002年11月。
1.楊祖漢:〈王龍溪與季彭山的論辯〉,《當代儒學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儒學研究中心印行,2007年1月。
9.楊祖漢:《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台北,台大出版中心印行,2005年8月。
3.牟宗三:《康德判斷力之批判下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印行,1993年2月。
8.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印行,1990年7月。

被引用紀錄


黃泊凱(2012)。湛若水工夫論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1125
黃繼立(2010)。「身體」與「工夫」:明代儒學身體觀類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3024
謝慧萍(2011)。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24134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