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165.246
  • 學位論文

差異性現金補償政策對褐地居民社區意識變遷之影響--中石化安順廠與林園事件個案分析

指導教授 : 李翠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 要 本研究以中石化安順廠與林園事件為研究對象,主要目的在於瞭解褐地居民對現金補償政策的觀感,並觀察同受汙染卻差異補償的情況下,居民對社區領袖的信任感、對社區的認同感、關懷感、對社區內及跨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行動等社區意識層面是否產生變遷。透過深度訪談,本研究有以下發現: 第一,當污染比較容易「看得見」,居民會較主動搜尋相關政策訊息;兩個案受訪者都認為因其受汙染而在健康與經濟上有所損失,因此補償是應得的。同時,其參與政策決定的程度都偏低,並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改變政府決策。另外,在政策效果包含政策影響、政策效能與回應等三層面,兩個案受訪者均認為政府針對汙染區所施行的補償或照護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較多、且政府試圖以金錢發放來彌補居民健康與經濟損失的目標並未達成,也認為政府的回應較不足且被動。 第二,受訪居民對社區領袖的信任感、社區認同感、關懷感中關於公共事務的討論以及社區內與跨社區公共事務參與行動等都有變遷的情形,大部分造成變遷的因素和現金補償政策有關。值得注意的是,居民對社區是一個整體的心理認同感,因差異補償的狀況受到破壞,但居民和鄰居的互動並未因此有所改變,或在受訪過程皆表示不會計較補償金額的多寡,這種現象或許和金錢本身的敏感意涵有關,如果太直接表達不滿的情緒,可能會被認為太重視金錢。 第三,只要面對同一汙染卻不同補償的狀況,不論其補償根據是否據科學性質,都會引發居民的不公平感受。另外,補償性政策工具僅能暫時化解居民的抗議行為,但當汙染再度發生或汙染無法清除至民眾滿意的程度時,可能會再引發居民的抗議行為。 關鍵字:褐地重建、補償性政策、社區意識、中石化安順廠、林園事件。

參考文獻


林水波 (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智盛。
陳元陽 (2007)。地方居民環境居住經驗、社區意識及參與態度分析。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1(3),43-64。
黃煥彰 (2009)。台鹼安順廠的整治遊戲,生態台灣,25,6-14。
吳淑莉 (2010)。從台鹼案論企業併購者關於土壤及地下水汙染整治責任之繼受。台北大學法學論叢,74,1-44。
李翠萍 (2010)。褐地重建中的公民參與及政策間隙—以中石化舊台鹼安順廠戴奧辛汙染為例。公共行政學報,34,123-151。

被引用紀錄


廖吉健(2015)。林園石化工業區存廢之探討〔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3/CJCU.2015.00099
黃昭儒(2015)。中石化安順廠汙染整治問題之協力治理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100520161510394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