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9.31.73
  • 學位論文

台灣搖滾樂迷的認同與展演:以2000年後的英搖、金屬樂迷為例

Identity and Performance of Taiwan Rock Fans: Using Britpop and Metal Fans After 2000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 : 簡妙如 蘇雅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兩千年後台灣搖滾樂迷的認同建構。綜覽國內與搖滾樂相關的研究,除了多自音樂產業面著手,以搖滾樂迷為研究對象者相對少數以外,也經常將「搖滾樂迷」視為一個單一性格的整體;然而事實上,搖滾樂迷內部仍有細緻的分門別派,比較近年台灣的英搖社群與金屬社群兩者間的調性差異,前者相對陰柔、後者相對陽剛就可察覺。此外,因為距離威權時代已遠,今日的搖滾樂迷所追求的,不再是九零後解嚴時代對社會改革的渴望,而是普遍將關注的層次下放到個人的日常生活中,處理各式各樣切身的生活議題。這樣的搖滾分眾化現象,與媒體的中介以及日常美學化的風格消費風氣大有關聯,而這些外圍因素也促進了樂迷透過展演來建構自身認同的可能性。   因此,本研究藉由參與觀察、量化問卷、深度訪談以及文本分析等方法蒐集當前世代樂迷的想法並進一步分析與詮釋,期望描繪出今日搖滾樂迷的樣貌,以及建構認同的路徑與背後邏輯。研究先以問卷初探當前樂迷對於搖滾樂認同的方向,接著參考問卷結果設計訪談題目,對18位分屬英搖、金屬或校園熱音社團等不同搖滾社群的樂迷進行深度訪談,最後自批踢踢實業坊的搖滾樂看板上選取重要文章進行文本分析。   研究發現,兩千年後台灣搖滾樂迷的認同建構,揭示了台灣搖滾樂文化的兩項重要變遷:第一,今日樂迷對於搖滾樂的想像,大多是由文化中介者如樂評或策展組織所設定,如此創造出搖滾樂迷社群中支配成員文化位階的次文化資本,而樂迷依據次文化資本對各種「他者」進行區辨以鞏固自身認同的過程,正是創意資本主義的市場運作邏輯,換言之,搖滾樂類型就是市場敘事。第二,訴說著年輕人世代感知的搖滾樂,其展現形式及政治內容也隨時代特徵而異;自文本分析中看出,經常被指控為「草莓族」的今日青年,不僅同樣藉由搖滾樂表達被壓迫的不滿,更重要的是樂迷與表演者之間界線的模糊,印證著搖滾樂擴張為普遍日常語言的事實,也就是說能容納更多的青年聲音;而如此說明了今日的搖滾樂雖然有風格化的傾向,但並非如多數對當前世代搖滾文化的批評:「僅有消費沒有反抗性的搖滾樂」,而是在新的社會脈絡中,鍛鍊出屬於這個世代的政治性。

關鍵字

生活風格 展演 認同 次文化 金屬 英搖 搖滾樂迷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Rock Fans Brit-pop Metal Subculture Identity Performance Lifestyle

參考文獻


錢才瑋、蘇世斌、王文中、林宏榮(2006)。公寓大廈住戶民眾睡眠品質之研究:以Rasch分析。致遠管理學院學報,1,311-328。
劉平君(2007)。流行文化的解構觀。新聞學研究,90,141-177。
黃凱翎(2010)。初探兩千年後「英倫搖滾」在台灣的歷史與市場。國立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丹瑜(2010)。野台世代之歌──一個搖滾音樂祭的崩世光景。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光萍(2005)。誰在那裡聽自己的歌-台北live house樂迷與音樂場景。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被引用紀錄


鄭亭瀚(2014)。從流行音樂看台灣社會情感轉變─以五月天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1400650
姜佩君(2016)。How Do I Live: 臺灣流行音樂消費「現場」中的儀式參與與認同過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0167
李宗璘(2014)。客家流行音樂與青年的客家認同〔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6052014175352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