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84.155
  • 學位論文

非為同根生,能否和平處? ─繼親家庭之親子與手足關係

Study on the parent-child and sibling relationship in stepfamilies

指導教授 : 王舒芸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繼親家庭的互動樣貌。首先探討繼親子關係、繼/半手足關係的互動模式;其次,了解影響不同互動模式之因素為何,並透過家庭壓力理論進一步詮釋;最後,了解繼親家庭對子女的影響。研究採半結構深度訪談,透過立意與滾雪球抽樣,訪談十五位曾經歷繼親家庭生活的子女,包括成年子女與未成年子女。主要研究結果有以下四點: 第一,繼親家庭的家庭互動模式呈現多種面貌。繼親子互動模式,研究歸納出六種不同互動方式,包括情感性、輔助性、暫時性、表面性、差異性、摩擦性互動,繼/半手足則有四種互動方式,包括支持性、從屬性、疏離性、摩擦性互動,顯示繼親家庭並不非只有衝突、虐待等負向的家庭關係,仍有良好家庭互動的繼親家庭,如此,可進一步翻轉社會對於繼親家庭的負面想像。 第二,繼親家庭隨著家庭生活的推進,影響互動方式的原因也有不同,可分為初期階段、短期性與長期性效果。初期受到繼親家長接觸方式的影響,可能使孩子對繼親越來越依賴,或者彼此漸行漸遠;短期效果則是受到短暫照顧與家庭成員流動的影響而產生變化;長期性影響則有新子女的誕生、家庭成員本身個性、持續地照顧關懷與最小子女的排序此等因素。但是,不論哪一種階段,影響繼親子關係的最大要素在於繼親的態度,因為互動良好的繼親子中,繼親家長多具備真心疼愛繼親子女的心態,如此雙方才可能漸漸展出友善、親密的關係。 第三,日常生活中,繼親家庭可能產生的壓力事件有:對於生活管教的適切性、照顧層次的落差、家事分配的不公、資源緊張角色模糊與認同感等問題;家庭認知,主要有積極型、拉鋸型、消極型,此三種不同家庭成員認知的組合,對於壓力產生時有不一樣的效果;資源方面,繼親子女可以透過長輩親戚的協助、對朋友傾訴心情,以及信仰安慰等不同的家庭或個人資源。其中最重要的影響是,家庭內外有良好的協調者,則有較大的機會消除家庭危機。 第四,經歷過繼親家庭生活者,多數繼親子女具有較積極的處事態度與開闊的胸襟。因為經歷有別於一般家庭的生長環境,繼親子女從中學習應對方式且心智也會有所成長,因此對外在環境產生較大的抗壓性,以及具備調適心情的能力,對自己也有不同的定位與想法。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周一郎(2010)。〈繼親青少年家庭適應問題之探討〉。《諮商與輔導》,43-46。
林怡光(2008)。〈談繼親家庭的親子問題〉。《諮商與輔導》,(265),22-24。
王明勳(2006)。〈繼親家庭的親子關係與中途輟學〉。《師友月刊》,41-44。
林莉菁、鄭麗珍(2001)。〈離婚單親父親因應親職與工作角色的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5(2),113-174。

被引用紀錄


楊淑宜(2015)。親生母親與被出養子女的重聚經驗探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0937
范佳雯(2015)。學習中的父母- 收養家庭親子互動圖像〔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4034882
吳金桂(2017)。生命的蛻變:繼母的生命歷程探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78-110820171403359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