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90.35.86
  • 學位論文

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的認同建構與增權 :三項媒介文化行動的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 : 唐士哲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研究檢視南洋台灣姊妹會近年之三項媒介文化行動個案:《南洋姊妹劇團》課程與巡演、《當椰奶遇上珍奶》網路線上節目、以及紀錄片《姊妹賣冬瓜》的巡演與講座作為觀察,探究在此媒介文化行動中東南亞婚姻移民女性的參與者,在參與過程中認同建構的形塑,以及自我增權的發展。 以東南亞婚姻移民女性為主要參與者的三項媒介文化行動當中,在認同建構的部份,透過相似婚姻移民歷程與社會處境,以及共同參與媒介文化行動的經驗,描繪出當代台灣社會中獨特的東南亞離散社群經驗,是由相似的家庭與社會離散經驗,以及共同的媒介文化行動參與過程,作為建構出一個跨越地理與國族的認同建構來源。這樣的離散經驗也揉雜了性別化意義於其中,建構了性別化的離散經驗,包含源自於姊妹情誼的關係連繫,以及女性主體的抗爭認同。而東南亞婚姻移民女性在面對不同的情境脈絡下,強調認同建構的變動位置與自由。這呈現的是當代混雜當中流動與彈性的身分認同,呈現後現代認同去中心化的離散認同建構意義。 在媒介文化行動與東南亞婚姻移民女性自我增權部分,就東南亞婚姻移民女性實際的增權形式包括工具與技術的掌握對傳播權的提升,同時發展另類媒介行動而自我發聲,發展多元文化論述空間。就增權在社群集體行動到個體之間的關係而言,東南亞婚姻移民女性透過對於南洋台灣姊妹會的三項媒介文化行動的參與,個體在這樣集體增權的實踐中也得以發展自我增權的可能性。在媒介文化行動中個體所進行自我增權的行動,也同時對於社群進行集體社會層面的增權有所幫助,具有正面的循環意義。

參考文獻


張正(2010)。〈從邊緣殺入主流:《四方報》的發展策略與文化行動〉,「2010返景入深林: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台北:世新大學。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下化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管中祥(2011)。〈弱勢發聲、告別污名:台灣另類「媒體」與文化行動〉,《傳播研究與實踐》,1:頁105-135。
馮建三(2002)。〈人權、傳播權與新聞自由〉,《國家政策研究》,1[2]:117-142。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頁153-19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