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81.79.135
  • 學位論文

公務人員考績評核過程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國立高中職為例

指導教授 : 廖坤榮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我國公務人員考績制度自民國76年實施至今,歷經多次的改革,仍舊存在考績制度功能不彰的批評。審究其原因,是公部門組織環境的問題?制度的問題?抑或考核行為的問題?本研究擬以新制度主義中代理人理論、訊息成本之觀點,探討公務人員對於考績評核過程「環境」、「制度」、「行為」影響因素之認知與認知差異,並進一步探究此三個因素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法進行,首先以文獻分析探討新制度主義、代理人論、交易/訊息成本之理論意涵,並據以編制調查問卷,蒐集公務人員對於現行考績制度之看法。資料調查對象為101年9月在職之雲林縣國立高中職學校公務人員,共計發放問卷194份,回收有效問卷187份。調查所得資料以因素分析得出問卷量表七個潛在特質構念「組織績效可測量性」、「考績指標明確性」、「考績制度的理性困境」、「考核訊息完整性」、「考核訊息易取性」、「考核行為不確定性」、「考核者的有限理性」,並以次數分配分析各題項之答題情形;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檢定考績評核過程影響因素之相關性;最後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最小顯著差異法進行差異分析。 根據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考績評核過程影響因素的認知上,在「環境」層面,多數受試者皆認為公部門組織績效表現衡量不易;「制度」層面,考績指標存在明確性的問題以及考績制度與其他人事制度的牽絆,例如薪俸獎酬、升官等考試等,使得考績評核存在理性的困境;「行為」層面,人是有限理性的,受限於認知能力有限、以及考核訊息蒐集的困境,往往使考績評核的結果操之於主管個人主觀的好惡、績效資訊的選擇、蒐集與判斷,這些行為的動機,更加深了考績評核的困境。 二、考績評核過程之影響因素「環境」、「制度」、「行為」之間存在相關性。 三、考績評核過程影響因素的認知差異分析,結果得出不同「性別」之公務人員在制度層面「考績指標明確性」、行為層面「考核訊息完整性」等因素構面有認知差異;不同「官等」之公務人員在制度層面「考績制度的理性困境」因素構面有認知差異;任職於不同「學校規模」之公務人員在環境層面「組織績效可測量性」、制度層面「考績指標明確性」、「考績制度的理性困境」、行為層面「考核行為不確定性」等因素構面有認知差異;不同「服務單位」之公務人員在「考核者的有限理性」因素構面有認知差異。

參考文獻


林奕銘,2006,〈臺灣公部門實施績效俸給制度的反思-考績與俸給制度之審視與建議〉,《政策研究學報》,第6期,211-233。
張育哲,2005,〈政府引進企業評估方法之理論與實際〉,「績效評估之方法與工具」學術研討會。
徐仁輝,1995,〈組織經濟學的緣起與發展〉,《中國行政評論》,第4卷第3期, 105-126。
陳明園、石雅慧,2004,〈高階經理人薪酬—代理理論與競賽理論之實證研究〉,臺大管理論叢,第15卷第1期,131-166。
Anderlini, L. and L. Felli.(2004). “Bounded Rationality and Incomplete Contracts. "Research in Economics, 58(1):3-3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