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8.199.162
  • 學位論文

1990年代後年金政治對公私年金混合的影響: 以德國與丹麥為例

指導教授 : 呂建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1990 年代以來,台灣因出生率降低、平均壽命延長導致人口結構老化,衝 擊社會保險制度的收支平衡,年金制度的建構與改革成為晚近重要的社會政策議 題,制度私有化的發展逐漸受到重視。基於相似的原因,年金制度改革是西方工 業民主福利國家1980 年代末期以來持續進行的課題。 本研究分析兩個年金制度典範的代表國家─俾斯麥模式的德國與貝佛里奇 模式的丹麥,探討其在面對相似的人口與社會經濟結構轉變下,不同的年金制度 結構,如何限制或誘發職業與私人年金的擴張,產生不同的公私年金混合圖像, 進而在面臨人口結構老化與國際金融風暴衝擊,有不同的回應與調適能力。 研究結果發現,雖然德國與丹麥的年金體系架構不同,但在經歷年金的擴張 與緊縮後,現階段皆邁向多柱式年金的發展,擴充第二柱職業年金與第三柱私人 年金。此外,在年金改革的政治方面,雖然各政黨有其不同的主張,但原則上皆 不採行激進的緊縮或擴張政策,而傾向維持現狀或是遷就選舉競爭而提出年金政 策。綜而言之,現階段各國皆以穩定、持續為年金政策的重要方針。

參考文獻


林國明(2009)。〈國家、公民社會與審議民主:公民會議在台灣的發展經驗〉。《台灣社會學》,17,161-217。
呂建德(2001)。〈從福利國家到競爭式國家?:全球化與福利國家的危機〉。《台灣社會學》,2,263-313。
傅從喜(2007)。〈從轉型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年金改革經驗論台灣年金體系的建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5(2),31-66。
葉陽明(2004)。〈德國資本主義模式及其在全球化衝擊下的調適〉。《台德學刊》,6,5-38。
許仟(2001)。〈綠黨在德國政治文化中角色之探究〉。《國際論壇》,90,53-9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