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60.156
  • 學位論文

看我在哪玩:臉書中介下的遊玩展示文化現象

指導教授 : 簡妙如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要 若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而種種痕跡才足以證明我們走過的片段,對於旅遊行為而言,紀錄與展示形同不可或缺。然而這些痕跡的形式、內容及意義又因為科技發展產生甚麼樣的演變,甚至影響旅遊行為本身?本研究以臉書上日漸蓬勃的遊玩展示風氣為起點,探討在這些現象背後,旅行意義、旅遊再現以及傳播科技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藉由歸納臉書場景中的遊玩展示類型,可發現當前的遊玩再現主體已不限於旅遊情境的觀光景點,而更擴及到其他情境,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展示等。可發現臉書上的展演價值是逐漸轉移到個人的愉悅狀態,而不再只是觀光凝視中針對特定展示主體的朝聖心理。 其次,在了解臉書使用者的展示心態過程中,發現科技催化了使用者的即時分享慾望,智慧型手機與臉書的結合猶如一個與自己形影不離的好友,隨時都想跟它說話;而使用者期待在臉書上被關注的慾望,也藉由炫耀心態的展示和各種形象的塑造與設計而更加凸顯。 最後,本研究認為,當今的旅遊意義已可消解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遊玩體驗,成就當代滿溢著旅遊意象與符號的風格社會。而傳播科技發展所造成的媒介擴散,使得在臉書這種充滿視線的空間,所有動態都富含著希望被人關注的隱喻。在速度催化的即時性社會中,使用者對遊玩片刻的再現是由分享慾望來驅動,並且會試圖透過美學化的遊玩展示,形塑自我風格,也成就了當代各種「小旅行」、「小確幸」的展示現象。

關鍵字

旅遊再現 旅遊 臉書 生活風格

參考文獻


蘇碩斌(2006)。〈觀光/被觀光:日治臺灣旅遊活動的社會學考察〉,《臺灣社會學刊》,36: 167-209。
蔣昕(2010)。《臉書上的一張臉譜:社交網站上的劃界與展演》。清華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玉凰(2011)。《洪棄生的旅遊文學:(八州遊記)研究》。文津出版。
蔡惠如(2013)。〈如果臉書是一座城-行人的隱喻與監控的分析〉。《共誌》,6: 07-11。
鍾怡雯(2008)。〈旅行中的書寫:一個次文類的成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4: 35-5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