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9.7
  • 學位論文

逃逸外勞與漢人茶廠:梨山茶區的泰雅族部落雇傭關係轉變

指導教授 : 呂建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農業外勞的開放議題在最近幾年不斷的被提起或是質疑,然而在眾多的討論中卻鮮少能看到在臺灣山區的不同農業區實際所面臨的問題,尤其是在高冷山區的原住民傳統領域,多年以來都缺少各專業領域的觀察與論述,使得傳統領域地區的原住民農民成為政策中的隱者,在弱勢的身分與產業之下逐漸失語。   台灣梨山茶區所生產的烏龍茶為台灣最昂貴的經濟作物之一,其產區散布於台灣中部山區(以南投高海拔山區為主),因為高海拔茶葉獨有的清新回甘與產量稀少而聞名,成為許多農業投資者多年來持續熱衷的農產品,也因為產區幾乎全部都位在泰雅族的傳統領域之中,所以其中所造成的各種關係之原漢衝突一直以來都未曾停歇。尤其是在最近十幾年來,茶葉需求的增加以及逃逸外勞提供的低價勞動力進入,讓利潤競逐與成本控制開始在部落造成勞動模式的改變,衝擊到泰雅族人「同族互助」的精神,使得原鄉的泰雅族人遇到更多生存上的困境與價值衝突,而工作機會的緊縮更間接使得當地原住民群體之間的同族競爭問題逐漸浮現,這樣的競爭關係看似單純的商業與社會問題,但若是進入場域中仔細觀察,其實可以發現其中的衝突除了非法外勞的參與,許多時候也會介於不同「gaga」 信仰的地方道德之間。   當不同的gaga群體開始為了在山區生存開始爭取漢人茶農的打工機會,而且同時要面對工時超時與勞災風險的情況,且與一天不滿一千塊工資的逃逸外勞進行勞動競爭時,梨山茶區的泰雅族族人因為工作機會銳減,經濟狀況開始變得更為艱困。除此之外,擁有自耕能力的原住民茶農也面臨了是否要雇用部落同胞還是外勞當採茶工的困境,一方面必須面對中盤商剝削利潤的成本壓力,一方面又必須面對自己族人工作效率較差而且工資較高的互助壓力。而採茶工雇用的選擇結果也時常造成部落內部的意見分歧,將外部經濟問題延伸為內部的社群關係問題,從全球化的影響轉變成在地勢力的相互消耗。   而本研究便是希望從其中兩個泰雅族的採茶村落著手,進行初探式的全球民族誌研究,將部落個案與來自全球化的力量運用長期的田野訪談與拓展個案法進行一個探索性的研究,希望能讓原鄉文化的獨特關係在未來政策的思考上擁有話語權。 關鍵字:逃逸外勞、泰雅族、全球化、全球民族誌

參考文獻


周桂田(2003)。從「全球化風險」到「全球在 地化風險」之研究進路:對貝克理論的批判思考。台灣社會學刊,31: 153-188。
石川豪(2005)。殖民教化與「未開化」意象的再現──以四個博覽會為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林宗弘(2007)。城市中國的無產化:中國城鎮居民階級結構的轉型 與社會不平等,1979-2003。台灣社會學刊,43: 93-158。
呂建德(2001)。從福利國家到競爭 式國家?:全球化與福利國家的危機。台灣社會學刊,2:263-313。
王梅霞(2003)。從gaga的多義性看泰雅族的社會性質。臺灣人類學刊,1(1),77-10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