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228.35
  • 學位論文

日治時期新埤聚落與外庄互動情形之研究

指導教授 : 謝政道

摘要


本研究試圖透過婚姻、收養網絡及遷移情形,瞭解一個客家聚落在日治時期與外庄的互動情形。以屏東縣六堆地區的新埤聚落作為研究的標的,研究採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來蒐集資料。利用日治時期詳實的戶籍資料,以及新埤庄的聚落發展的脈絡,了解新埤庄的人際網絡與對外關係。 新埤庄是六堆客家生活圈內的聚落,臨近林邊溪,是四方交通必經之地,四周聚落分布著不同的族群。經過清領時期的發展,呈現小康封閉的社會狀態。日治時期後,水利與交通工程的開發進行,結束了林邊溪的水運功能,但增加了可供耕作的土地,甚至開發糖業農場。統治策略的改變,族群分立的情況不再明顯。生活模式的改變,人群相互交流的機會增加。對於封閉的客家聚落而言,是否帶來不同的村際互動?分析新埤庄的婚姻與收養紀錄,得知: 1.新埤庄的婚姻與收養對象以客家族群為主,以本庄為最高比例,次為同鄉最鄰近的聚落,但整體上主要的網絡卻是分布於隔鄰的客家鄉鎮。女性的婚姻對象地區十分集中,相對的男性婚姻對象區域較女性範 圍廣泛許多,包括福佬族群地區、平埔優勢(熟番)地區、原住民(生番)地區。 2.新埤庄女性收(出)養情形多於男性,男性收出養對象集中於本庄。女性收出養對象區域廣。 3.在遷居的記錄中,多數為男性單身外出。全家外移的例子極少,但遷居地皆為平埔優勢區。

參考文獻


洪馨蘭(2011)。敬外祖與彌濃地方社會之型塑:圍繞一個臺灣六堆客方言社群之姻親關係所展開的民族誌。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章英華(1993)。清末民初華北農村的村落組織和村際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2,25-61。
邱正略、康豹(2011)。日治時期烏牛欄庄的人口結構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71,89-155
李文良(2011)。清代南台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施添福(1987)。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與原鄉生活方式。台北:台灣師大地理系。

被引用紀錄


林玉美(2015)。平埔地域的客家族群之結構化歷程研究 -以老埤村郭氏家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6/NPUST.2015.0020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