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209.87
  • 期刊

應用童謠增進全失性失語症患者之口語表達-個案研究

摘要


一名45歲男性中風病人,電腦斷層檢查(GT)診斷為左側中大腦動脈梗塞(L't MCA infarction),經由波士頓失語症區分診斷檢查法(BDAE-C)的評估-其自發性語言只有「幹您娘」,既無法覆誦也不能命名,聽覺理解是零分,也無法讀或寫,診斷為全失性失語症(global aphasia),並有嚴重的失明症(apraxia)。 經過一個月的語言治療訓練,病人仍無法模仿單音口型動作或仿說重覆任何語音。治療師試著與病人一道唱一首「只要我長大」之童謠,並利用旋律音調治療(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 MIT)的原理與方法-令病人學著一起打拍子,再反覆的唱和說,接著,技巧地把詞語更換為不同稱謂,如病人或家屬的姓名等,不久病人漸漸可以覆誦語詞,並利用倒退(backup)策略治療法,使他在不知不覺中自然獲得更正錯誤的能力,經過這種童謠唱說法,病人一天天進展到能有新的詞彙出現,甚至可以說水果或交通工具的命名,再評估結果,他的覆誦能力進步最明顯,而且病人的情緒也平穩多了。 全失性失語症患者並非是MIT的最佳適用對象,理論上我們可由尚稱健全的右腦半球之音樂能力使對側腦傷後產生的固持(perseveration)現象獲得改善,使病人從會說些非命題式語言(nonpropositional)如髒話、童謠,進步到可說出一些具有語意運作的命題式語言(propositional speech)如覆誦、命名、簡單的自發性對話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