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50.83
  • 期刊

無知/知識的底線:談通識敎育的目的

摘要


Ely Devons and Max Gluckman曾經指出,一個人對於自己專業領域以外的學科知識作無知的假設(naive assumption)是無可厚非的,只要這些假設不是他分析的重點。他們認為,要檢驗研究者是否僭越了他的學科範疇,我們可以問,如果加入其他的無知的假設之後,他的分析是否仍然有效?如果分析無效,則研究者就應該承認自己對於該學科的無知,而不再作出與自己不了解領域有關的結論。 本文首先支持Devons and Gluckman對於無知的底線(或相對的,知識的底線,譯註)的觀點,以及他們檢驗底線的方法。我接著要指出,根據這種檢驗方法,各種所謂的專業學科-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政治學等等-之間的界限完全是獨斷的劃分。任何一個學門的研究者都不能對其他學門的成就一無所知,因為他的結論必然有賴於其他學門的內涵。本文主張,通識敎育的原初目的之一,在於讓學生了解到因學系的劃分所造成的知識的限制,並且幫助他們超脫這種被建制化的無知狀態。文末將以史丹福大學的人類生物學程(Human Biology Program)做為追求上述目標的實例。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王海龍(2008)。C2C電子交易與電子商務信任度之建立-以電子發票為媒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8.00626
雷峰(2013)。由鬼而神:以臺北市松山大眾爺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3.00254
李玉梅(2005)。高科技產業專利風險管理機制之探討--以專利保險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0500350
楊穎婷(2014)。銀耳之鄉與品牌農村:從閩東食用菌產業看當代中國地方經濟的轉型與變遷〔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0419
林宏佳(2009)。古文字造字創意之研探--以人生歷程為範疇〔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0057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