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158.248.39
  • 期刊

殖民地時代的圖畫教育與“官展”

Art Education and the "KANTEN" (Public Exhibition) in Colonial Period of Taiwan

摘要


1945年,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結束,台灣的命運也為之一變;那一年同時劃下了日本殖民統治台灣50年的休止符。對全島的國民來說,無庸置疑是全新的展開,而對長於斯、育於斯,活躍於殖民地時期的「台灣美術展覽會」、「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爾後被譽為台灣第一代畫家們來說,無疑地也面對不可預料的未來。亦喜又還憂。雀喜的是即將呼吸到更自由的空氣,更寬廣的揮灑空間;擔心的卻是藝術創作是否從此真正可以中立於政治之外。 這樣的憂心是有其因由的。1927年,在台灣納入日本統治後第37年,由在台日籍人士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木下靜涯等人士的推動之下,由當時的殖民政府主辦的「台灣美術展覽會」,終於在千盼萬呼中登場了。可是引頸以待,殷殷切切地等待得獎通知的參展台籍水墨畫大家們,卻徹底地失望了。反而是以初生之犢,年僅19、20歲上下的林玉山、郭雪湖、陳進(台展三少)全部都登上了殿堂。而這些既憤怒又驚恐的前輩畫家們,在舉辦「落選展」之後,其中的大部分就此絕緣於此官辦美展;而相對於他們的不遇,「台展三少」卻一路跟著美展走過來,也走出了璀璨多彩的創作生涯。而傳統水墨畫也因被納入「東洋畫」部(膠彩畫)而漸漸沒落。 「台灣美術展覽會」與「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前後共舉辦16屆,由於是完全由殖民政府一手包辦,該展覽隨即被冠上「官展」的名稱。但是無可否認該展覽非但成就了台灣第一代藝術家,同時也改變了台灣的藝術生態。為掌握更確切、更具體的事實來檢視該「官展」對台灣美術所帶來的影響,本研究從「膠彩畫的萌芽」、「寫生畫與鄉土體材的提倡」兩方面切入,透過美展圖錄、新聞報導、歷屆入選作品評論等相關文獻資料的調查及統計,剖析其箇中因由。 台灣美術發展該「官展」雖功不可沒,但美展的主人翁-傑出的藝術家的養成,當推當時圖畫教育政策的實施。若欲論該兩項展覽的功與過,探討殖民地時期的美術教育的政策與其變遷是不可忽略的。因此本研究首先對當時的圖畫教育的制度與內容做一詳盡的描述與探討,並嘗試探討「官展」與圖畫教育兩者的相關性。透過這樣的對照研究,期能彰顯殖民地時代的圖畫教育與「官展」在台灣美術發展中的歷史定位。

關鍵字

殖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 官展

被引用紀錄


蕭怡姍(2012)。南島‧繁花‧勝景-鄉原古統《麗島名華鑑》與《台北名所圖繪十二景》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1216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