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53.68
  • 期刊

出土楚簡文字的字體考察-以〈包山楚簡〉爲例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Letter of the Unearthed Chu Inscribed Bamboo Slips-Baoshan Chu Inscribed Bamboo Slips for Example

摘要


廿世紀初,斯坦因西域探險,在流沙中發現漢代簡策,凝聚了世人的焦點。爾後,大批竹簡、木簡、帛書出土,尤其是簡牘帛書之上,筆墨書寫的古代真跡文字,數量豐富,字體、字形風格變化多樣,而已出土之戰國楚墓及楚系竹簡文字,數量最多,且保存完好,這些筆寫墨書於竹、木簡、帛書之文字書法,其風格迥異於同時代之金石刻、鑄文字,由於是墨書真跡,讓我們看到了當時代日常書寫的書法實相,大量楚簡文字,部分與傳統認知的篆書(秦系文字)字體相同,部分則存在很大的構形差異,並且時而可見隸筆,這些楚簡文字的篆書、隸書字體定位如何,本文將透過古代文獻中描述之篆、隸書形態與筆畫特徵,以〈包山楚簡〉爲代表,實際考察其書寫造形,並取甲骨文、金文、說文所列之古文、籒文、篆文,與〈包山楚簡〉文字做比較,察其字體同異,探討〈包山楚簡〉文字在造字形體上與秦以前各時代、同時代不同地域之篆書有多少相似度和差異,以及其隸化之程度。

關鍵字

楚簡 包山楚簡 字體 篆書

參考文獻


司馬遷(1983)。史記。臺北市:宏業書局。
孫過庭(1986)。書譜。臺北:金楓出版社。
劉熙載編(1988)。藝概。臺北:華正書局。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包世臣(1985)。藝舟雙楫。臺北:華正書局。

被引用紀錄


陽寶頤(2013)。楚簡文字之書風與構形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102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