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02.182
  • 期刊

本生故事的善財童子對於亞洲文藝影響之初探:兼談中國此類造像藝術未發展之成因

The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e of Asian Art about Sudhana in the Jataka Stories: Concurrently Discussing about the Undeveloped Reason of Such Sculpture Art in China

摘要


善財童子為佛教中特定人物之尊名,具有特殊意義的身分地位,在大乘與小乘經典中均有其記錄,但二者關於善財童子的記載,卻顯得有所差異。目前小乘地區所盛行的母題為本生故事,此處善財為王子身分,稱為「善財王子」,故事傳達出菩薩行的「六度」意涵。至於大乘中善財童子,乃出生富貴家庭的男孩,稱為「善財童子」,主要依據《華嚴經》中的〈入法界品〉而來,呈現出善財童子參訪五十四位善知識,最後圓滿佛道的情形。於本生故事中關於善財王子的記錄,主要出現在《大事》、《六度集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等,其內容傳達出善財王子與悅意女的愛情故事。本文所關注焦點為本生故事的善財王子是如何發展出來?與其對於亞洲的文化藝術有何影響力?經過本文探討後得知,在早期印度部派佛教時期,最早輯入本生故事為大眾部的說出世部《大事》聖典中,而後其他部派教團又出現《六度集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等,其中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表現的題材較為成熟,其影響也相對較大。善財王子與悅意女的故事,在亞洲文化藝術發展方面,其域性甚廣,對於印尼的婆羅浮屠雕刻、中國傳奇小說、西域于闐的韻文詩歌、東南亞戲曲詩歌等,都產生影響力。反映出此主題表現,曾在亞洲許多地方受到歡迎,留下不可抹滅的歷史紀錄。但甚為可惜,關於本生故事中的善財母題,在中國並未產生造像藝術,為何如此?這與中國大乘的思維,以及受到儒家文化束縛有關,但中國佛教的「善財」語彙,受到《華嚴經》系統的影響,專指〈入法界品〉中參訪求道的男主角,至於本生故事中的「善財」則不受重視,故被埋沒於浩瀚的佛典之中。此外,本生故事中的善財王子題材,本身較不易發揮出「大悲」的思想,本質上為男女愛情色彩濃厚,使得其逐漸轉向民間文學發展。

參考文獻


〔三國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3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三國吳〕支謙譯,《佛說九色鹿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3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西晉〕佚名譯,《佛說菩薩睒子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3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西秦〕聖堅譯,《太子須大拏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3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西秦〕聖堅譯,《說睒子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3 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