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7.45

摘要


〈銀河〉是卡佳.絲爾薇曼的近作《世界觀看者》(World Spectator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這本書中最接近理論核心的一個章節。這本書共有〈為了觀看而觀看〉("Seeing for the Sake of Seeing"),〈吃食書本〉("Eating the Book"),〈聆聽語言〉("Listening to Language"),〈生產影像的機器〉("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of an lmage"),〈銀河〉("The Milky Way")以及〈事物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Things")六個章節。在這本書中,卡佳.絲爾薇曼提出她對於「事物出現」(appearance)的細緻討論。她認為,只有當人或是物體讓自身被看見時,而且是從某個單一特定觀點被理解時,事物的出現才發生。事物的出現是在「形式的展現」中發生的:人或是物體要吸引我們的目光,因為他們仰賴我們的視覺肯定並隨之進入他們的存有,以便因此而成為「他們自身」。我們提供這個肯定,則是因為我們容許我們的匱乏以一種新的方式賦形於此知覺的在場。卡佳.絲爾薇曼指出,由於我們的匱乏最終只是「非物」(no-thing),因此,此「非物」可以無限地被象徵化。我們每人都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並且透過十分個人化的慾望語言,進行此象徵化的過程。這象徵化的過程可以將我們所見的納入慾望語言之中,因此,我們永遠都在嘗試著以語言點亮這些人與事物,不然,他們將永遠停滯於無盡的黑暗當中而失去生命。在〈銀河〉這一章中,卡佳.絲爾薇曼清楚地指出:就時間上與情感上而言,觀看比語言發生的更早。不僅因為我們說話之前,就已經開始看見事物,更是因為某種特定而迫切的視覺經驗,使得我們轉向語言,尋求表達。正是因為我們渴求將已經看到的,以及希望看見的,帶入意識的層次,文字才因而產生;若非如此,這些經驗都將永遠停留於我們的知識之外。透過佛洛伊德與拉崗的理論,卡佳.絲爾薇曼說明主體性正是在視覺欲力主導的力比多語言之中展開的。「存有」是不真有特質的。它不是愛的對象,而是慾望的不可能的非對象(non-object)。只有藉由回顧追想式的象徵化過程,它才有可能被賦予一個輪廓與面孔。我們使用被力比多驅動的語言,而使得無意識記憶得以不斷採取不同的形貌出現。因此,只有透過無意識經由反投注與固著之機制而產生的移置,也就是透過被力比多驅動而投注的視覺語言,我們才能夠得知我們自身內部的問題,得知我們的無意識慾望以及我們的存有狀態。若沒有語言,沒有移置,存有便只能夠以空白或是匱乏的狀態存在而無法被探知。

延伸閱讀


  • 馮明珠(2012)。永陵河工故宮文物月刊(348),52-61。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NPMM10119078-201203-202001010348-06
  • 劉萬航(1983)。金銀錯故宮文物月刊(007),58-64。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NPMM10119078-198310-202001010007-07
  • 金真(1998)。金銀紙臺灣博物季刊17(2),52-53。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50629002-199806-201612070006-201612070006-52-53
  • Strigari, L. E. (2010). Kinematics of Milky Way Satellites: Mass Estimates, Rotation Limits, and Proper Motions. Advances in Astronomy, 2010(), 505-515. https://doi.org/10.1155/2010/407394
  • Tsai, M. (2015). Star 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Regions of Galaxi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Airiti Library.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2094933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