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81.58
  • 期刊

回憶、經驗、歷史與認同:以《紅柿子》與《紅磨坊》為例

Memory, Experience, History and Identity: "Red Persimmons" and "Moulin Rouge"

摘要


電影是一種影像媒體,其表現方式以「蒙太奇」(montage)(鏡頭的拚接或跳接)為主。影像訴諸感官,易造成觀眾「分心」(distraction)(為個別鏡頭所吸引而脫離主軸),再加上鏡頭的跳接,使得電影敘事的「一貫性」易遭破壞。本文主旨在探討電影敘事的矛盾分歧,並藉這種矛盾分歧來闡釋班雅明及拉康理論中的一些觀念。本文首先就《紅柿子》一片中敘事的矛盾來探討班雅明有關「回憶」、「寓言」、與「歷史」的一些理論看法。一般的「回憶」通常預設立場,有特定框架。但由感官所引發的「迸現記憶」則破壞特定的框架,直指主體的「經驗」。主體的「經驗」通常與敘事框架相扞格,而產生一種「寓言」效果,破壞敘事主題的一貫性(意識型態)。敘事的分歧可說明歷史進程並非單向、直線往前的,而是多線互相纏繞的。而歷史進程的多向及多線性則和主體認同上的「分裂」相呼應。最後我們以《紅磨坊》一片來說明主體的分裂與矛盾。

關鍵字

電影 回憶 寓言 歷史 主體

參考文獻


Bull, Malcolm(1999).Seeing Things Hidden: Apocalypse, Vision and Totality.
Hansen, Miriam(1987).Benjamin, Cinema and Experience: ‘The Blue Flower in the Land of Technology'.New German Critique.40,179-224.
Lacan, Jacques(1981).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McCole, John(1993).Walter Benjamin and the Antinomies of Tradition.
McQuire, Scott(1998).Visions of Modernity: Representation, Memory, Time and Space in the Age of the Camera.

被引用紀錄


蔡佩容(2014)。鄉愁成「果」──試論琦君、王童以女性為主的離散敘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200010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