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62.80
  • 期刊

「存有三態論」與廿一世紀文明發展-環繞「存有」、「場域」與「覺知」三概念的展開

摘要


本文旨在經由「存在」、「場域」與「覺知」三概念,環繞「存有三態論」,並省察現代性工具性合理性的異化,進一步尋求其歸復並預示廿一世紀世界和平之哲學反思。首先,我們指出廿一世紀不只有其「符號」意義,更有其「實存」意義,人之做爲一活生生的實存而有,其實存的主體性是至爲優先的。人常因「文」而「明」,卻也可能因「文」而「蔽」,我們當「解其蔽」,而使得真理開顯,回到實存的覺知場域之中。再者,我們對比了東西文化之異同,並指出「神」的兩個不同向度:人的參與觸動及整體的生長、話語系統所形成的理智控制。進一步,我們做了人文精神的解構與展望,指出:「存有」是「天、地、人」交與參贊而構成的總体本源,「場域」是「道生之、德蓄之;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而「覺知」則是「寂然不動,感而逐通」這樣的「一體之仁」。最後,我們指出「存有三態論」下人文精神,在東土現象學審視下的可能發展,如何的解開存有的執定,回到存有的開顯,再上溯於存有的根源,並再迴向於存有的確定。如此,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方得安身立命。

被引用紀錄


徐敏芳(2009)。《周易》成語之物質文明、人文思想與精神文化義蘊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74496
謝金安(2011)。原天地之美:當代環境美學自然美感欣賞模式的反思〔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2101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