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20.56
  • 期刊

從典籍考證與臨床釐清中醫之誤區

摘要


中醫臟腑就是解剖實質的臟腑,同一具軀體的組織結構與功能無中西醫之分。五行五臟與臟象論、易學等歷史包袱必須廢棄,中醫生理學應宗以現代醫學。出土「久」字作永久解以外,另可作壓按解。《五十二病方》:「諸病此物者,皆久臂陽明□(脈)。」此「久」字訓作於腕踝動脈處以砭石壓按,而與砭石療法相聯繫,全無涉灸療。馬繼興命作《足臂十一脈灸經》與《陰陽十一脈灸經》書名,皆應刪除灸經2字。先人無意間在腕踝處以砭石來回壓按,發現可治某些病,稱為是動病,在其於肘膝流注施以砭石壓按,亦發現可治某些病,稱為所產病。居間線性流注稱為脈道,當外在刺激下才能暫時存在,刺激一停止多隨即消失,其特性類如候鳥的飛行途徑,《內經》曰經脈。經脈線非為解剖組織,雖然在四肢多呈線性進行,但是亦有不產生經脈線者,灸療流注比鍼刺更複雜,進入胸腹與腦部常是點線面體多元混合,未必恆呈線性進行。筆者稱為感傳脈道示意線,即十二經脈為虛線的概念。鍼灸著於穴位上下、左右、內外之對應效用,無關於經脈線本身,故〈經脈〉十二經脈內屬臟腑與金元時期藥物歸經等自然不成立。出土十一脈各自獨立,無表裏經關係,無五行,脈名無涉臟腑,皆為樹狀(向心)流注,爾等皆從臨床驗得。〈經筋〉承繼而另增手心主。〈經脈〉竄改手三陰與足三陽向心為遠心流注,訛冠臟腑名稱與陰陽表裏經相貫,虛擬為循環流注,更羼衍脈速一息6寸,一日一夜13500息。按這是天人合一哲學觀下的類比構想,非關臨床。此虛擬圓滿的構想訛延至今日,而臨床驗得的〈經筋〉樹狀流注已被遺忘。心、脾、膽、膀胱、胃只有一具,左右兩側經脈如何內屬?大腸與小腸位置與經脈流注途徑不符,三膲腑確切位置不詳?推得十二經脈並無內屬臟腑。宋本106條桃核承氣湯出自西晉史脫,隋朝康平本訛為正文,唐朝666~752年傳鈔輯錄宋(成)本的底本。293條仿其“熱結膀胱”而作“熱在膀胱”、340條對比作“冷結在膀胱”,兩條於康平本皆屬注解,不議。逐條對照宋本傳經、過經、再經、經盡…於康平本皆作注解。宋本正文無一“經”字,太陽病非指足太陽經膀胱之病可徵。外感病異於膀胱病,仲景辨外感六病而非辨六條經脈之病。《素問.刺熱論》三篇是講外治的鍼刺法,仲景是講內服的湯方療法,兩者不容混淆。《素問》為「十二」經脈,好事者云傳足經、不傳手經,強以符合仲景的「六」病。藥物入胃腸後,如何專走某經脈?且十二經脈為示意虛線,故六經辨證不能成立。五行源自五星運行與祭祀再羼入中醫,其缺乏統一性,故湯方與鍼灸皆無五行生克。易學以日照多寡分四季為陰儀(太陰、少陽)與陽儀(少陰、太陽),其陰陽名稱雖同經脈,然而意涵有別,後人藉此類比經脈臟腑而羼入中醫,四季無法對應五臟,另衍“至陰”配屬脾臟。《內經》無關脈,基本上亦無尺脈。〈論疾診尺〉診尺膚而非診尺脈。《太素》尺膚不分左右手。王冰竄改〈脈要精微論〉,訛將尺膚分左右手強以候五臟。《難經》無關脈,尺寸共一寸九分,並無多餘位置。仲景脈學不分寸關尺,不分左右手,不分候臟腑。《脈經》首錄寸關尺三部配屬臟腑,考證其從易學羼入而非臨床驗得。脈診並非開方的必要條件,論中113湯方只有33湯方附有脈象。腹診亦非開方的必要條件,共只有41湯方涉及胸腹。脈診、腹診、厥病診、望診(含面色、舌質、耳穴、皮膚、骨骼)需綜合診斷,問診尤為關鍵。《內經》155穴。晉隋“古本”《明堂》349穴,依序從頭面頸肩手背胸腹足舉列穴位,無歸經臟腑;唐初楊玄操全予歸經而撰《黃帝明堂經》。十二經脈只是利於找穴位,“古本”《明堂》則依部位找穴位。金朝何若愚首先訛將經脈與時間掛鉤而撰《子午流注鍼經》,張元素《醫學啟源》更訛將12時配屬12經脈。中醫現代化不等同儀器化,徒手診斷並不落伍,例如高檔儀器卻無法診出厥病診(腕踝線上熱下冷),往來寒熱、失眠、口渴、口苦、食慾、經期、憂鬱、恐慌等也非藉問診不可。五運六氣最多只能說是全人類每隔60年的疾病預報模式之構想,然而疾病並不會規律地60年循環發生,診療是針對個人而非全人類,又其以五行為基礎,推得無關診療。“肝屬風木主疏泄”、“肝鬱”、“心腎不交”等不能訛作醫理。〈經脈〉為遷就十二經脈各自內屬臟腑與虛擬循環流注而改途徑。雙包山與老官山木人刻劃的脈道皆出自臨床。例如足陽明脈筆直而無轉折與銳角,從足踝沿足脛骨外側一線上達鎖骨內側。筆者再現驗得。今鍼灸教材圖只是錯誤的“穴位連線圖”,臨床無法重現,其異於「脈道流注圖」。背部中線為督脈,離中線1寸為夾脊脈,另離中線1.5寸與3寸共四行。筆者鍼崑崙穴0.8寸同時得夾脊脈與離中線3寸者,鍼崑崙穴0.3寸則得離中線1.5寸者。足太陽脈背部離中線1.5與3寸並非同時流注。長濱善夫《經絡之研究》:「但於背部的一部,現出強的感覺線四行。」秦漢一晝夜分16時而非分12時紀時。《睡虎地日書》與《孔家坡日書》12時段僅供占卜,爾等時段或與晝夜紀時相同而混淆。占卜家透過“諸加時法”改以12地支(日加某時)取代舊稱。東漢《論衡》:「平旦寅、日出卯」指占卜時段而非晝夜紀時。西晉《流沙墜簡》省略“日加”,首將十二地支(子時、丑時…)挪作晝夜紀時;其晚於仲景,故六條欲解時非出自仲景。《扁鵲倉公列傳》:「聞病之陽,論得其陰。聞病之陰,論得其陽」、「陽石以治陰病,陰石以治陽病。」湯方診療在於辨其陰陽病勢,病勢朝陽者主以寒涼湯方(陰石),病勢朝陰者主以溫熱湯方(陽石)。〈仲景序文〉、〈平脈法〉、〈辨脈法〉、〈傷寒例〉皆後人羼衍。1136~1137年成無己撰《傷寒論注解》十卷,1142年嚴器之撰《傷寒明理論》三卷,1204年張元素撰《藥方論》一卷。《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約1950年偽撰。八綱辨證不可從。溫病學派毋須立。溫病湯方在《千金要方》。

參考文獻


陳寶興《台語彙音》王家出版社 2008
《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0
陳淼和〈灸壯與灸戕通假、㕮咀應作父且而與斧粗通假〉中醫藥論叢 2014.3 p41-55
藤木俊郎《鍼灸醫學源流考》績文堂刊昭和 54 年(1979)初版. 2007 再版 P27
陳惠玲:〈馬王堆漢墓簡帛古醫書脈字考-兼論原始脈觀〉《先秦兩漢學術》2008.9 p61-7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