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86.173
  • 期刊

原生家庭與成長歷程如何塑造個人的自我價值感

How the Family Shapes the Individual's Self-Wor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iginal Family and Growth Process

摘要


從V. Satir的觀點,自我價值是在面對他人時的自我感受覺察,如何與別人溝通、互動,怎麼肯定、尊重別人和自己,幫助個人覺察自我價值的型塑歷程,重新學習建立自我價值,找到自我力量與內在資源,是重要的助人工作目標之一。本文綜合S. Freud的性心理理論、E. Erikson的社會認知發展理論,以及G. Allport的統我發展階段論、R. Cattell的人格發展階段論、D. B. Satten的七個成長權利,探討每個發展階段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互動經驗如何型塑個人的自我價值感。結果歸納出個人在原生家庭成長歷程中,有六個重要面向與個人的自我價值感有關:存在感、安全感、肯定感、尊重感、成就感、認同感。本文亦借自然界的花生為比喻,要有果實累累花生,就像有高自我價值的個人,來自家庭、學校、社會、文化的土壤養分很重要,才能應付外界環境中自然與人為的災害。

參考文獻


危芷芬(譯)(2017)。人格心理學(原作者:Schultz, D. P., & Schultz, S. E.)。台北市:雙葉。(原著出版年:2016)
吳就君(譯)(1997)。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原作者:Satir, V.)。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88)。
留佩萱(2018)。當自我價值是「比來的」⋯。人本教育札記,351,38-41。
張春興(2006)。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陳函筠、黃韞臻、林淑惠(2017)。大學生自尊與自我價值之研究—以臺中市七所大專院校為例。學校衛生,71,35-5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