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32.188.122
  • 會議論文

民初俗曲對於時局人物的「擬想」設計

摘要


民初(1911-1937A.D.)的俗曲(時調)處在時局變化、社會震盪的時代,適應著民眾娛樂品味的轉變,也就接納登載於報刊媒體或流傳於巷談,許多關係著國家處境、軍政爭鬥、社會案件等現實人物與事件的新題材。其中許多影響時局的人物,可以說是民眾政治觀感的抒發,也展現了民間對此人物的評價。而其具體表現方式,除了作旁觀者唱述評論,值得注意許多俗曲在有限的歌曲體制裡(多是十段聯章體),經常是透過「身分擬想」與「情節擬想」的方式,來設想事件主要當事人,身處於其中的心情,也就是讓唱述者彷彿正在扮演當事人,以第一人稱來「自述」或「自嘆」,使之表現得更生動,更具有事件人情的說服力。此外,也有透過擬想不同當事人之間的對唱,強化相關人事帶來的感受力;還有運用曲藝、戲曲的摘段,甚至是新式歌曲(西洋曲調)擬作時局人物的唱詞,增益表現方式、豐富唱述的內涵。這可以說是俗曲在民初的重要發展,值得注意。因此,本文將從收藏於不同學術機構的當年曲本(臺北、上海、北京、東京等地),還有1980年代經過田野採集(耆老訪查)所成的《中國歌謠集成》、《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等集冊篩選文本,以其曲詞分析為基礎,在兼顧俗曲的時代性與表現性的前題之下,探索當時的唱述者「擬想」時局人物演出的具體情況、作用與意義。進而藉此觀察一個特定時代的社會現象,以及民眾對於特定人物的觀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