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15.195
  • 期刊

自死窯與避兵洞-人類學視域下「漢水崖墓」屬性新探

Cave for the Dead and the Shelter during Wartime: A New Interpretation Regarding "Cliff Tombs along Hanshui Ri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摘要


漢水流域沿岸有不少人工崖洞,就其功能與分佈,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考古學者將全部界定為「崖墓」,而民間敘事則指中游的崖洞為「自死窯」,上游的是「避兵洞」和「自死窯」。漢水崖墓的自死窯屬性,得到經典人類學、歷史人類學、文學人類學學者及筆者前期研究成果的支持;然而地方志文獻和民間口述歷史的材料則支持崖墓的避兵洞屬性。這顯示「崖墓」本身內涵,是一個變動及發展中的概念。筆者結合考古材料,整合「漢水崖墓」存在自死窯內涵的具體理由和邏輯,以及其與主體少數民族性質的關係;透過文獻和民間記憶的分析,論證避兵洞的存在;繼而以田野調查案例及相關圖示,進一步證明上述觀點。筆者更以相似性要素,推及四川崖墓存在「自死窯/老人自死習俗」的可能,豐富與拓展考古學有關「崖墓」內涵與價值的討論。

並列摘要


Archaeologists label the artificial cliff caves along the Hanshui River, as cliff tombs, whereas they are referred to as "Caves for the Dead" or "Shelters during Wartime" in folklore. The former term is backed up by classical and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theories and my early studies, and the latter terms can be supported by local chronicles and oral history accounts. Those two terms are not contradictory to each other, for the very concept of cliff tomb is ever evolving. This paper draws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the folk memory to examine them.

參考文獻


劉守華 , 〈 走進 「 寄死窯 」 〉 , 《 民俗研究 》 , 2003 年 , 第 2 期 , 頁 123-128
閆勇 、 王桂芳等 , 〈 湖北的 「 寄死窯 」 與膠東半島的 「 模子墳 」 〉 , 《 民俗研究 》 , 2005 年 , 第 1 期 , 頁 235-237 。
陳淑卿 、 陳昌珠等 , 〈 多學科視角下的古代賤老習俗 —— 從湖北寄死窯談起 〉 , 《 民俗研究 》 , 2005 年 , 第 4 期 , 頁 121-129 。
宮哲兵 , 〈 野蠻 「 棄老 」 俗的見證 —— 武當山寄死窯 〉 , 《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 ( 人文社會科學版 ) , 2007 年 , 第 2 期 , 頁 129-133 。
徐永安 , 〈 漢水流域 「 自死窯 」 遺址類型及其傳說的民俗信仰內涵 〉 , 《 湖北社會科學 》 , 2010 年 , 第 11 期 , 頁 193-196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