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7.148
  • 期刊
  • OpenAccess

人味!哪去了?:博物館的原住民異己再現與後殖民的展示批判

Where's the Human Side?: A Critique of Museum Representation of Other and Post-Colonial Views

摘要


長久以來,博物館裡有關原住民的展示給人一種沒有人味的印象與感覺。博物館從物件導向轉變為對人的關注,是一個意義深遠的變革與指標性趨勢。這個轉變於展示上的反省主要聚焦於原住民詮釋權,以及展示內容缺乏變遷並侷限於傳統的問題。然而,原住民主體之姿詮釋的正當性,並不一定就能確保具有主體自覺與人味的展示,反而容易忽略了從展示內容探討如何反映對人的關照;而展示內容漠視現實的癥結為何?因此,本文試圖從展示內容探討缺乏人味的現象與原因;並進一步剖析詮釋者與再現內容的結構關係,即再現對象的人類學單一學科化傾向及其所衍生的展示侷限。又面對來自後殖民的挑戰,博物館如何拆解既定的原住民再現權力、公式與界限,探索更具人性的展示,將原住民具體的生命經驗解放出來。

關鍵字

無資料

參考文獻


陳佳莉、城菁汝譯、Sandell, Richard原著(2003)。博物館與社會不平等的爭鬥:角色、責任、抗拒。博物館學季刊。17(3),7-23。
Fitzhugh, William W.,Henderson, Amy.,Kaeppler, Adrienne L. (ed.)(1997).Exhibiting Dilemmas: Issues of Representation at the Smithsonian.Washington:Smithsonian Institute Press.
Hill, Richard.(1987).Skywalkers: A History of Indian Ironworkers.Ontario:Woodland Indian Cultural Educational Centre.
Hill, Tom,Hill, Richard W. (ed.)(1994).Creation's Journey: Native American Identity and Belief.Washingt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Hudson, Kenneth.,Karp, Ivan.,Lavine, Steven D. (ed.)(1991).Exhibition Cultures: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Museum Display.Washingt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被引用紀錄


葉玉芬(2009)。人類學博物館表現原住民文化中數位化之議題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6/NTTU.2009.00001
陳涵郁(2008)。兒童博物館的文化展示與多元文化教育〔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08.00014
歸鴻吉(2008)。臺灣原住民魯凱族文化在休閒觀光的活化與再現--以屏東縣霧臺鄉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6/NPUST.2008.00233
葉志清(2017)。族群與知識正義: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族學科建制發展之比較〔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258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