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31.238
  • 期刊

「敦煌壁畫」臨摹創作的理論與實踐-創作美學與通識「美感力」教學之考察

摘要


在臨摹創作實踐上,從2010年迄今,筆者從高昌國舞樂壁畫、克茲爾千佛洞壁畫、敦煌壁畫的飛天、伎樂天、本生經變與抽象油畫等,臨摹創作的油畫作品約計六、七十幅左右,目前任職銘傳大學通識中心,著力於中國藝術理論、中國書畫鑑識與摹寫創作教學與創作。藝術人文的開展來自於大自然的極致美感,劉勰《文心雕龍.原道篇》云:「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壁,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舖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認為天地煥然自然呈象,「雲霞雕色,草木噴華」都不是畫工錦匠所能,是宇宙萬物極致美的表現。中國藝術以詩歌、音樂與舞蹈作為基礎,從審美的主體出發,主張循序漸進,歌、舞、樂不在於形式的表現,是本於心志,內發情感,如同火山赤石,乘風巨浪,一旦入圖,使性情得到陶養,情志也為之高尚,表現深刻變化與淋漓盡致的美學情感。古代存世的畫蹟鳳毛麟角,而「敦煌壁畫」適足以補正史之不足;唐代早期壁畫,深受中亞藝術影響,盛世之後,反轉進入中亞,也受到畫聖吳道子的影響,驚奇豐富,「飛天」在傳統民族歌舞基礎上,融合西方風格,千姿百態,變化萬千,成為曠世歌舞藝術的瑰寶。面對二十一世紀藝術潮流,與西方文化的多方面的衝擊,藝術形式風格朝向寫實求真與抽象理念的轉變;通識中心人文藝術領域「美感力」教學實踐,在於多元課程計畫實施,養成提升「藝術史學與創作兼備」的素養,用來凸顯藝術品與鑑賞者的互動與改革創新重要性,唯一深入中國畫史之博大精深,藉由西方創作表現方法,作為「美感力」美學教育的理想目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