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219.217
  • 學位論文

能源政策,配送系統,飲食文化:瓦斯爐科技系統的發展

Energy policy, Distribution System, Food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Gas Stove Technology System

指導教授 : 吳嘉苓

摘要


本文討論瓦斯爐科技系統的建立、發展和維持。瓦斯爐在1960至1970年代成功取代大灶/烘爐烹煮系統,成為台灣當代家庭日常烹煮的主要設備,是眾多行動者與社會條件支撐下的結果。 本文認為,過往的「設計論」與「象徵符號建構論」過於強調廠商的行動,忽略了瓦斯爐作為現代化爐具,背後能源系統的支持。此處我引入Thomas Hughes科技系統的概念,將國家、分銷商、爐具業者視為系統中的不同元素,討論彼此之間的交互互動。本文強調在1960年代國家並不支持現代化能源作為「家庭燃料」的條件下,液態瓦斯業者利用國家工業生產的「廢氣」,挪用民間社會的既有資源打造液態瓦斯配送系統,將整套爐具販賣且說服台灣家庭使用。然而在1970年代國家能源政策偏好天然氣的條件下,液態瓦斯業者的配送改革失敗,必須透過自我剝削來維持系統運作。 科技系統理論相對忽略使用者所扮演的角色。此處我引入Rush Swartz Cowan關於使用者的觀點,強調不同爐具如何與使用者的日常生活相結合。我透過大灶轉換成瓦斯爐烹煮系統的比較,強調家務勞動形式的變遷,使得台灣農村地區願意且日益仰賴於瓦斯爐使用;透過與競爭爐具(電爐、烤箱、微波爐)的比較,我強調瓦斯爐與既有飲食文化的契合、以及在家烹煮被賦予的象徵意義,使得台灣家庭選擇瓦斯爐與繼續使用。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Technology System Gas Stove Food Culture L.P.G.

參考文獻


傅憲豪(2008)從炊煙裊裊到徵召太陽:台灣戰後家用熱水技術網絡的發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註重(2005)荒地中的煉金術:八零年代以降台灣工業設計之歷史分析。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聖倫(2004)建築之心,邊境之炬:傳統廚房爐灶之技術與文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
Brewer, Priscilla J.(1990)""We Have Got a Very Good Cooking Stove": Advertising, Design, and Consumer Response to the Cookstove, 1815-1880." Winterthur Portfolio 25-1: 35-54.
Brewer, Priscilla J.(2000)From Fireplace to Cookstove: Technology and the Domestic Ideal in America.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被引用紀錄


洪俊智(2017)。綠色「騎」蹟? 臺灣電動機車發展困境背後之政策結構與脈絡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301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