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200.86
  • 學位論文

空間的肆應 --日治時期屏東宗聖公祠與美濃廣善堂傳統祠廟建築中的時代新思維

The Reaction of Space --The New Thinking on Two Traditional Temple Architecture in Pintung and Meinong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指導教授 : 陳芳妹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中舉兩座日治時期祠廟為例,試圖討論1920年代後段以後,傳統祠廟建築內空間與建築表象的改變。過去制約於傳統祠廟內的強大傳統力量束縛著此時祠廟建築內的神聖空間,但在這個時期,不僅祠廟建築的表象摻入了外來元素,內部神聖空間的配置也有了屬於台灣自身的發展脈絡。另一方面,隨著新式建築技術與空間概念的引入,傳統祠廟建築一方面直接挪用外來元素,打造祠廟建築中相對被忽略的空間成為祠廟中的重要成份,另一方面還將外來元素內化以後,在空間中轉化傳統圖式,重現台灣文化的主體性。

並列摘要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new concept of architecture bumped into the old Taiwan society which established with convention for hundreds of years. A tsung-tsi and a temple, the sacred palace for ancestors and spirits of Han people , represent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s contend with the Han convention. In the thesis, a tsung-tsi and a temple located in southern Taiwan will be taken for examples to discuss how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react when new concept turned to be the main trend in the late 1920s to 1933 in Taiwan.

參考文獻


馬少峻,《台灣傳統大木司傅梁紹英作品之研究 ─ 以林口鄉竹林山觀音寺、桃園縣觀音鄉廖氏宗祠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黃蘭翔,《清代臺灣傳統佛教伽藍建築在日治時期的延續》,《中華佛學學報》18,2005,頁p139-206。
張崑振,<從清代官祀天后體系看臺灣官祀天后宮建築的幾點特色>,《臺灣人類學刊》6(1),2008。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麥田出版,2005。)
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被引用紀錄


饒祖賢(2016)。日治時期神岡呂家與后里毘盧禪寺的建築新樣貌〔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016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