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85.241.10
  • 學位論文

流動節點的國族意象: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的品牌治理術

The National Image in a Global Node:The Branding Governmentality in the Taiwan Taoy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指導教授 : 王志弘

摘要


本文試圖解析2000年以後,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的形象治理策略。我認為當前的桃園國際機場,身處在台灣特殊的國族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兩股洪流之中,因而在國際機場的治理術上,呈現出以這兩種思維共同創造的空間樣態。不過,這樣的變遷有歷史脈絡可循。日據時期,機場是為了因應軍事用途和開始萌芽的民用運輸而興建。直到國民政府來台,民用航空才逐漸成為國際機場的主要目的。1980年代起,為了回應世界經濟的轉變,機場開始以其交通運輸特性創造產業的附加價值,航空城的概念隨之而起;2000年以後,隨著全球競爭趨勢漸增,國際機場轉而朝向文化娛樂發展。於是,當前的桃園國際機場其實疊加了不同時代的治理目標。面對這種多面向的治理策略,我認為這是一個空間品牌化的過程。這意味著機場整合了不同時空下的治理特質,是各種社會關係和想像的凝聚過程,同時其能夠回應當前趨勢所需,並鑲嵌進全球經濟之中。 空間品牌化主要由三個層面來回應機場治理趨勢,包含了各種物質基礎的建設、特定文化價值的賦予,和運作策略上的改變。其所形塑的機場品牌,具體展現為台灣形象與機場專業化。首先,桃園機場藉由航廈設計和內部的空間規劃為基礎,展現出中國傳統思維和台灣特殊文化的交雜認知,並透過策略性的展示配置和感受美學,來強化這種特有的文化價值。再者,專業化發展與競爭力論述相連結,在當前競爭力強調指標化、國際化和利潤化的趨勢下,機場的公司化與開放管理,使得機場內部運作和桃園航空城發展能夠加速進行,進而提升國際排名和地方發展。 在治理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桃園國際機場的空間發展,是在台灣國族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全球脈絡下所共構的。首先,台灣在國際上不被承認的歷史因素,使得台灣的國族主義帶有某種焦慮,加上中國勢力的崛起,更顯台灣處境的複雜,於是機場成為一個彰顯特殊性的國際交流場域;同時在以自由市場主導的新自由主義下,全球城市競爭與地方發展成為桃園航空城重要的目標之一,影響了桃園機場和桃園地區的發展策略。換言之,這兩股意識形態一方面形塑了空間品牌化的三個技術層面,同時當前機場發展結果回應了競爭力論述中,所強調的指標化、國際化和利潤化的三種趨勢,並且提供了反思的可能。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曾嬿芬(1994)〈引進外籍勞工的國族政治〉,《台灣社會學刊》32: 1-58。
藍佩嘉(1995)〈階級化的他者:家務移工的招募、訓練與族化〉,《台灣社會學刊》 34: 1-57。
江菁菁(2007)《一個非自願性的空間生產過程—以桃園國際機場移民的遷徙故事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思吟(2007)《機場發展對地方經濟效益與環境成本之影響—以臺灣桃園國際機場為例》,長榮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宏倫(2001)〈制度脈絡、外部因素與臺灣之「National Question」的特殊性:一個理論與經驗的反省〉,《台灣社會學》 1: 183-239。

被引用紀錄


張正衡(2020)。非地方的地方性?一個關於機場的當代人類學考古人類學刊(93),1-47。https://doi.org/10.6152%2fjaa.202012_(93).000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