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4.227.112.145
  • 學位論文

從鋼筆到鍵盤-看台灣報社記者工作文化的轉變

指導教授 : 張錦華 卓亞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從新傳播科技的面向切入,探討台灣報社記者工作文化的轉變,訪談聯合報系與中時報系的資深記者、中生代記者及新進記者,共二十八人,將訪談資料轉謄為逐字稿,用紮根理論的研究原則,初步將台灣記者的工作文化分為四個面向來報導,包括技術面、人際面、知識面、價值面。研究結果發現: (一) 技術面: 新傳播科技帶來的好處包括1.隨時掌握新資訊;2.增加記者的機動性;3.後端工作的方便性;4.更有效的回報制度。而新科技帶來了缺點包括新的剪貼文化,及錯字率提高。另一方面,新傳播科技帶來聯繫工具的改變,縱向溝通上,如聯合報的「聯8達」電子報告欄;橫向溝通上則是新興的MSN即時通訊軟體。 (二) 人際面: 新傳播科技造成報社內的人際疏離,與過去緊密的關係大不相同。新傳播科技讓記者有了不用回報社的工作環境,利用網路在外面傳稿發稿,加上使用手機、MSN與長官聯繫,記者幾乎可以不用回報社,但也因此造成人際關係的疏離。新聞工作經常需要面對面的溝通,除了達到有效的協調與調度之外,更能讓新人從做中學,另一方面,新聞也強調團隊工作的精神,與過去不同的是,今日的團體戰是依附在層層行政體系下的各自「分工」,而非過去默契和價值觀緊密的工作團隊。 (三) 知識面: 由於新聞工作具有情境導向、分散智能、默會知識等特性,每個記者各自儲存了一套經驗知識,而這些經驗知識卻無法透過授課或是書面文字的表達傳承下來,過去藉由記者每天回報社工作的互動溝通,及下班後非正式場合的私下授受,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來作經驗傳承,現在由於記者進報社的機會少了,自然的傳承管道被阻斷,而電子資料庫卻又取代了部分的經驗知識,新科技帶來了危機,也帶來轉機,但是科技再怎麼進步,人才是報社中最重要的資產。 (四) 價值面: 在時間的進程上,討論記者工作文化的轉變,無法避免的就是關注到整個報業市場的改變,以及世代文化的差異。主要是新聞價值的轉向,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加上經營者理念的改變,為了留住讀者,報社紛紛向市場取向的新聞價值靠攏,而世代文化價值觀的差異,使得新聞志業的觀念也逐漸變得淡薄。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e天下(2004年6月)。〈48年首度虧損 聯合報就缺賠錢經驗!〉,6月號。
馮建三(1998)。〈另一個研究死角:媒體工作者的勞動條件及其工會〉,《傳播研究簡訊》,15:7-8。
陸燕玲(2002)。《從「名門正派」到明教教徒?-台灣「壹週刊」新聞工作者的調適與認同》。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蘅、牛隆光、黃美燕、趙曉南(2000)。〈台灣報紙轉型的問題與挑戰-提供讀者更好的選擇〉,《新聞學研究》,64:1-23。
王毓莉(2001b)。〈電腦輔助新聞報導在台灣報社的應用—以中國時報、工商時

被引用紀錄


鄭彙翰(2010)。Web 2.0網路輔助新聞報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0.01283
蔡永彬(2008)。媒體儲訓-台灣報業的校園記者計畫〔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08.02736
劉玉蘭(2008)。我國公費留學政策執行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08.01280
楊智捷(2007)。數位化的美麗與哀愁--新聞攝影產製變化初探〔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07.02049
江羿瑩(2005)。花蓮慈濟志業園區對周邊鄰里社區實質發展之影響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05.0139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