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04.214.205
  • 學位論文

《莊子》論「情」

Reading Qing in the Chuang-tzu

指導教授 : 魏家豪
共同指導教授 : 陳鼓應(Gu-ying Chen)

摘要


本文以《莊子》論「情」作為研究主題。其中所關注之問題主要包含以下三種面相。首先,「情」概念於先秦時期之意涵極為豐富且深刻,而非單純之情感義可涵蓋。再者,《莊子》所出現之「情」用例以多元之面貌,於各篇中連繫於諸多重要範疇與命題,而於哲學意涵及理論解說上值得作進一步之詮釋與闡述。最後,情意活動於人性中之意義為何,以及莊子哲學如何針對情意活動提出融貫性之理論。 於第二章中,本文企圖闡發「情」概念於先秦時期所可能承載之意涵。以古漢語之回歸,本文透過「情」本義之考察,以及回溯「情」概念於語境上之使用及內涵之界說。從「情」本義作為出發,本文由「情」概念之內涵與外延、「情」與「性」之關係,以及「情」與情感義之關係作一充分之論說。 在本文之關注下,「情」概念所具有之兩種基本意涵―質實及情實,於哲學意涵上之詮釋具有內在涵攝性,即藉由對於本原性根據之回溯,而展現自身為真實、真誠及無妄。於人性論之範疇中,就性情觀而言,「情」之主要意涵於先秦時期乃是以實然情態作為人性之可驗徵性,而展露先秦時期以人之原初存在探討常性發展之基本關懷。 於第三章中,經由以上之考察與闡述,本文繼而詮釋「情」用例於《莊子》之哲學意涵。本文全面性地考察「情」於《莊子》中之所有用例,並將之分類為「道」之「情」、「人」之「情」、「性」之「情」,以及「物」之「情」。 在脈絡性理解及融貫性詮釋之原則下,本文以「情」與「道」、「真」兩重要範疇之內在連繫提出解說,在存在論之關懷下,本文將「情」定位為一存在範疇,進而探討於存在境域中,莊子哲學對於人性之實然及真情實狀所持有之觀點。 「情」之存在範疇於《莊子》中所涉及之對象遍及宇宙一切萬物及究竟本原之「道」。人與本原、人與萬有、人與自我之關係皆統攝於「道」。 於第四章中,本文對於莊子哲學之情感觀提出融貫性之闡述,情意活動於人性中是否具有意義之問題也得到妥善之處置。於理論性之解說中,本文以「心」、「性」、「情」作為論說之架構,而以「道」之究竟範疇作為「心」、「性」之本原性規定。在此本原性規定下,情意活動必須透過「心」之兩種向度分別論說。 以消極面相而言,本文論說情意活動如何以非本真性之存在成為生命之負累,由此成為莊子哲學所欲超克之對象。 以積極面相而言,《莊子》以情感統御理論提出存在上之轉化途徑―適命論、「道樞」及「心齋」,以超克情意活動所造成之存在困境。 最後,本文以「真人」之本原性存在,闡述莊子哲學中所獨有之至情與高情。於理論解說上,本文以「動靜一原」及「情來歸性」之性情觀,闡述理想人格於實然情態中之暢意適情。其中包含「動以不得已」之「無意」、「喜怒通四時」之至情,以及「遊心於物之初」之「天樂」。此種於存在情態上之暢情適意,是精神生命回歸於「道」所能實現之安適和樂。

關鍵字

莊子 情:性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Chuang-tzu qing

參考文獻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陳榮捷《中國哲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陳麗桂〈先秦儒道的氣論與黃老之學〉,《哲學與文化》387期,2006年8月。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