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6.96.61
  • 學位論文

由家庭脈絡呈現重鬱症病友手足的聲音

Representing the Siblings of People with 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in the Family Context

指導教授 : 余漢儀

摘要


回顧家有精神障礙者家屬的處境,發現相關文獻多以病友與主要照顧者父母的角度出發,手足成為學術討論時不被看見的隱形人 。故此研究要理解手足在陪病過程的經驗,並立基精障者手足相關學術研究發展脈絡,不再從單一主體及疾病的觀點切入,而要由家人關係脈絡凸顯病友手足家庭整體經驗,從這樣的呈現中,還原病友家庭未受疾病影響前的關係脈絡與獨特性,並檢視在重度憂鬱症初發年齡、疾病歷程等特性衝擊下,與家庭脈絡交互影響的過程。故研究以半結構深度訪談、三元交叉檢視法資料來源多元性的運用 ,訪問三個家庭的重鬱症病友、手足與父母共10位參與者。 研究結果發現,疾病與家庭脈絡交互影響是持續的過程,且家庭整體對疾病衝擊的回應,會用家庭熟悉的運作方法,來平衡疾病刺激下的變動,從中達到新的系統恆定,而家庭本身在因應疾病衝擊時,雖然有其限制,但解決之道也會在家庭中發展出來。三個家庭的經驗反應出,手足在陪病家庭中具有獨特的功能角色,能夠提供病友認為較合適的幫忙、對家庭提供別具創意的互動策略,不同於父母與病友的互動經驗。但在病友與父母不同住,父母遙控、納入女性健康手足成為照顧代理人的過程中,均有性別角色分工、男女資源分配不對等的現象,故從居住安排可以反映家庭內部的權力結構,尤其會凸顯性別在資源、權力上的差異,其中更有文化意涵值得討論。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在衛生教育、心理衛生實務、精神醫療服務與未來研究發展上的建議,及研究者的自我反思 。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驗與適應歷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社會學組碩士論
林美珠(1995)家屬團體模式及臨床運用。中華團體心理治療,1,
沈志仁、張素凰(1993)精神分裂病患者主要照顧家屬的需要及其
楊延光(1999)杜鵑窩的春天:精神疾病照顧手冊。台北:張老
劉惠琴(2007)家庭系統測量的評估:以晚期青少年的家庭為例。

被引用紀錄


何偉聖(2014)。嚴重慢性精神障礙者其手足照顧經驗之探究〔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4/CSMU.2014.00136
林筠(2017)。另一個孩子:心智障礙者手足之親子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0381
張正瑋(2013)。互為照顧者:老化中的父母與精神障礙子女〔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11173
許馨云(2011)。憂鬱症患者其青少年手足的生活經驗〔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0092
王芬蘭(2009)。精神分裂症病友家屬參與醫療決策之初探〔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00041

延伸閱讀